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因桂江水在此处江水倒流而得名。由于水质属于世界一级水水质,也是毗邻的广东省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在西江黄金水道繁荣时期,这里也曾是其中的一个商埠重镇。
2015年至今,倒水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80户3391人,占全镇农业人口10062户39672人的9·7%、8·5%。2020年6月,倒水镇建档贫困户全部脱贫。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为0。
“六个精准”扶贫助困
古城村古兑屯56岁的陈金生患有地中海贫血病,妻子是一名聋哑人,母亲已经80岁了,16岁的女儿还在读书。长期患病的陈金生,平时就在镇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散工,或在家里做些简单的木凳桌椅到集市售卖,承包地里种了两亩水稻和半亩花生,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活。
2015年,陈金生一家被列入倒水镇首批低保贫困户。
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泥村道,我们来到陈金生家的小院,小院打扫得十分干净。见到有人来,身材瘦小的陈金生放下手里的木工工具,把我们带进他家,房间内家具简单,一尘不染,十分的清爽。“这间平顶砖混房是2015年政府帮翻建的,等以后有钱了就可以再加盖两层,我家现在每月都有政府的补贴收入。”陈金生憨厚的笑容里流露出来的轻松感,明显表明他已不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发愁。
在陈金生家的墙壁上,有一张红色的“2020年度扶贫受益明白卡”,详细记录了来自政府的帮扶收入:养老保险金1452元、B类低保金7365元、分红收入475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20元、教育补贴2510元、扶贫贷款分红2427.76元、水稻保险144.4元、物价补贴72.24元、新农合缴费补贴880元、农业补贴373.8元、慰问品1050元。
陈金生说自己在村里还有一份每月800元,帮村里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自家也养了鸡鸭、种了青菜、水稻,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孩子的学费、看病都不再发愁了。
倒水镇党委书记马付枫表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他们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据倒水镇2020年度扶贫资料显示:全镇现有建档立卡的重残补助187人,支出179,520元;困难残疾补助280人,支出268,800元;申请获得临时救助贫困人口54人,每人每月补助2,000-4,000元不等,支出约100万元;享受孤儿补助共22人,支出211,2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获得A类低保196户353人,每人每月350元,支出1,482,600元;B类低保208户608人,每人每月225元,支出1,641,600元;C类低保97户361人,每人每月195元,支出844,740元,特困供养人员108人,支出751,680元;105人领取高龄补贴,支出63,000元;826户申请种养产业奖补的贫困户,经过验收并发放补贴149.54万元。
2020年,倒水镇政府支出的各类脱贫帮扶直补资金达到了800多万元。已经远远超过了倒水镇当年的财政收入。
政策兜底让群众暖心
“政策兜底可以让群众暖心。但扶贫攻坚不是简单的抚恤怜弱,扶穷助困也需要持家有道。”倒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启明是广西为数不多的一位本地人在本地任职的镇长。
罗启明总结自己5年来主抓脱贫攻坚的工作心得: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限制,二是文化知识,三是生活习惯,四是个人理想,这些都会导致一些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分“主观贫困”和“客观贫困”两种类型,因教育、病残、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客观存在的生活贫困,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帮扶渡过难关,对于一些个别主观上已经形成的“安贫乐道”,就要通过改变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影响并激发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改变。
据了解,倒水镇2020年秋季学期建档立卡户辍学学生0人。建档立卡户在读适龄儿童享受营养餐139人,享受困难学生生活补助465人。建档立卡户在校生获得春季雨露计划补助共112人次,其中,中职76人次、高职36人次;获得秋季雨露计划补助共143人次,其中,中职90人次、高职42人次、本科11人次。为327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健康商业扶贫保险,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0%,建档立卡户患有慢性病并已经办证的人数588人,慢病门诊报销比例达80%。并加强重点疾病和慢性病防控,提高群众健康意识,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严格要求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规范履约流程,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预约转诊等服务。
2020年,倒水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全部竣工,全镇范围建档立卡户全部达到“有安全饮水”标准,实施的路、桥、水渠等扶贫基础实施项目13个,也已全部竣工。
同时,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倒水镇党员干部发起了“党旗领航、消费扶贫”活动,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建立了一个集“产品销售、延伸服务、便民为民”为一体的精准扶贫三级服务体系。并以富万村为试点,指导成立并顺利运营富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提供旅游文化策划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农副产品展销配送等服务的同时,利用周末、节假日等契机,村民自发策划组织“稻香宴”、“节日游”等系列活动,让贫困户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激活“三农”发展新动能
“相比政府投入型的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思想扶贫,更加任重而道远。按照倒水镇的自有财力,是不足以实施长期的政策兜底扶贫。应该因地制宜让农村、农民、农业和产业发展、城镇化、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释放产城乡村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动力。”长洲区党委副书记梁兴表示,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倒水镇创新工作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举措。尤其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各方支持与贫困户自身奋斗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覆盖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据悉,在长洲区“农业稳区”发展思路下,倒水镇以创建农业核心示范区为抓手,推动“5+2”:5个主导产业:柑橘、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叶菜类、鱼,2个备选产业:茶叶和花卉苗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公司+贫困户+基地”等模式,吸纳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镇贫困户“5+2”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7.7%以上。2020年投入245万元发展3个产业扶贫项目和集体经济项目,建立贫困户与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全镇累计共有544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2020年末,倒水镇17个行政村提前完成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目标任务,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超238万元,同比增长95.08%。
“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休止符。”梧州市委书记全桂寿认为,“梧州的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总体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都是同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只要激活‘三农’发展的新动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就能真正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据了解,梧州市目前已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全市267个贫困村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基地372个,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2个,特色产业基地50个,每个贫困村均有一个以上经营主体或特色产业基地覆盖。全市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89%,累计发放扶贫产业奖补资金4.28亿元,受益贫困户19.55万户,持续推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扶贫产业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同时,梧州市还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引导各地改善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带,带动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让更多群众通过手工艺品制作、导游服务、土地资源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龚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