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柳州:留住历史记忆 重塑城市名片

2021-02-04 16:06:07 来源:广西人大微信公众号 梁洪亮

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柳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壶城半岛老城处,廽肠岭树是故乡”的东门城楼,作为老柳州的情感记忆纽带,是无法忘却的一抹“乡愁”;太平西街曾繁华鼎盛,现归于平静,却如老酒越品越浓郁……这些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是柳州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装载着城市文化积淀。

2020年8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然而,随着柳州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化,柳州市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的保护面临严重挑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19年初,柳州市人大常委会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纳入年度立法计划。2020年8月28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该《条例》。

《条例》于2021年1月19日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进行审议并获表决批准,定于202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保护什么?

保护对象和内容切合柳州实际情况,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等9大类。《条例》根据保护柳州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需求,把历史地段列为保护对象,将代表柳州工业的柳州空压缩机厂和太平西街等能够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地方工业文化特色区域的地段纳入保护范围。

柳州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东门城楼

实行保护名录制度。《条例》规定市政府应当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并对保护名录的内容、保护对象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以及名录调整的条件作出规定。《条例》“点名”列举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柳侯祠碑刻、侗族大歌、柳州山歌、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柳江大桥等,柳州人身边随手可触、随处可见、随地可感的“老柳州元素”跃然纸上。

建立预先保护制度。对发现有保护价值但尚未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或者历史建筑的,经有关部门初步认定,可以确定为预先保护对象,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先保护起来,期限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逾期则预先保护自行失效。

谁来保护?

以“三级政府,四级管理,部门分工”的立体监管保护体系为依托,细化市、城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监管保护职责。

                                2020年5月,柳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柳江人遗址

建立工作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市政府建立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保护联动工作责任制,城区政府建立城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要求城区政府每年向市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倡导社会责任。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依法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怎么保护?

“一座丰碑藏凤虎,百年老屋见沧桑。”在罗池路东一巷,一块块青砖纵横交错的小路上,抗日将领钟其元的故居“钟公寓”静静站立了百年,墙面残留的弹痕仍清晰可见,与不远处的东门城楼遥相呼应……这些历史建筑不论是有主的还是无主的,其保护和修缮都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筑牢基本防线明确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明确保护职责确定保护责任人,并明确保护责任内容,落实属地管理原则。

                            2020年5月,柳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柳州电灯公司旧址

保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的核查修缮、建筑结构安全防控、修缮费用等进行了规范。

如何利用?

在不影响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等保护对象进行保护传承、合理利用。

      鲤鱼嘴遗址

对传承利用的具体措施、方式进行了规定,要求市、城区政府鼓励整理、研究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地缘文化特质,打造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彰显城市特色。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