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见闻
□中国改革报记者邢成敏
2020年,“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全国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以昂首奋斗的姿态力建首倡之功,“迁”出新生活,“搬”出新气象,擦亮“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美丽底色。
南方小年在即,年味愈来愈浓,搬迁群众的心较往年也越来越宽。在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48岁的鲁开花指向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不禁感叹道:“搬出大山,视野开阔了,致富的信心和干劲也鼓起来了,新的一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8年,鲁开花一家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迁至芙蓉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安置区一套125平方米明亮宽敞的新房,成为她生活奋斗的新起点。告别了20世纪70年代“屋顶瓦一半,树皮一半”的木房子,告别了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之巅,从此无需踏步12公里到村部办事的山路,对于举家搬迁,鲁开花笑着说,这是“全家乃至祖祖辈辈做梦都没想到的好政策”。
“小孩上学在楼下,3分钟可到农贸市场,3分钟上高速,10分钟上高铁……”这都是鲁开花一家搬迁后生活的新变化,也是万千湘西人民搬迁的缩影。自2016年“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启动实施以来,湘西州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建成安置住房1.97万套204万平方米,全州1.97万户8.18万建档立卡群众,全部迁出了穷山窝,搬进了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
2019年,对于鲁开花一家而言,是从贫困迈步小康至关重要的一年。“以前,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自家喂养几头生猪及家禽变卖来补贴家庭开销,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后续政策帮扶下,儿女到外务工挣钱,我在芙蓉镇车站做事,又兼顾家政服务,政府还给我爱人在安置区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空闲时到园区打零工,全家固定年收入7万元左右。”这是湘西州落实后续帮扶政策的有力印证。
搬出了大山,也拔掉了穷根。如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近年来,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湘西州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就业创业、教育就读、卫生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建立后续扶持政策保障体系。
芙蓉镇安置区以“四区”引活“三业”做法,是湘西州落实后续帮扶政策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芙蓉镇安置区紧紧依托芙蓉镇旅游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永顺经济开发区、芙蓉镇商贸物流区资源优势,拓宽就业、产业和创业渠道。”芙蓉镇易地搬迁安置区负责人鲁开忠介绍说。
据悉,芙蓉镇安置区共整合济南市历下区东西部协作资金2300万元,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建易地扶贫搬迁老爹千亩猕猴桃示范基地,扶持永顺经济开发区内伟佳集团加工项目,入股芙蓉景区内土家银饰公司旅游产品加工、老王村旅游开发等产业项目,每年为全县分红226万元,其中为芙蓉镇搬迁户分红100万元,实现了安置点搬迁对象产业帮扶和利益联结全覆盖。
依托景区园区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安置点外出务工2734人,帮助540人实现就近就业;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吸纳就业134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的帮扶目标。
此外,还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引进同康服饰等公司,鼓励搬迁户就近从事餐饮、住宿、山货贸易等旅游附属产业,扶持搬迁群众创办经营家庭作坊、农家乐、电商网店等现代服务项目,实现了173人自主创业。
时代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在湖南省湘西州,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正得以发扬继承,以小切口打开大局面,小举措撬动大革新的“有为之势”正高歌盛行。
“围炉夜坐,灯火可亲。一家八口,四世同堂。”这是鲁开花一家的幸福,也折射了千千万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生活图景。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群众拥有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核心优势,为脱贫攻坚灌注了澎湃动力,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