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级书记同台讲述“摆脱贫困”的宁德故事

2020-12-31 11:37:28 来源:改革网 武艳杰

改革网福州12月30日讯 福建省宁德市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宁德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从“老少边岛贫”地区到成为福建的新增长极。

12月30日上,由福建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德专场召开,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福安市委书记叶其发、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许巧清、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四级书记同台发布,围绕精准方略的宁德实践这一主题,回顾脱贫历程、总结脱贫经验,分享摆脱贫困的宁德故事。

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宁德践行‘扶贫先扶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郭锡文表示,贯穿“宁德模式”始终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具体工作中,主要是突出抓好“四个一”。

坚持“一户一本台账”。以乡村一线扶贫干部入户查访全覆盖为“网眼”,以医疗、教育、住建等行业部门数据为“网格”,全面实施精准识别的“网底工程”,对贫困户进行严格甄别,着力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所有乡村人口进行全面筛查,精准锁定“十三五”现行标准贫困人口7.2万人。

坚持“一户一个计划”。宁德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深化推进搬迁扶贫工程,将1.3万贫困户集中搬迁到便于生产生活的地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因病致贫群众,出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使贫困群众住院医疗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28.92万人次贫困家庭少年儿童得到教育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对无力自主脱贫的贫困群众,衔接扶贫与低保政策,将沿海和山区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560元、5100元,6.3万贫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对有能力实现自我脱贫的群众,全面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帮助找准一项以上稳定脱贫项目,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主脱贫。“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帮助1.8万贫困户找到了适合的生产项目,2.1万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坚持“一户一套办法”,帮助群众选定稳定脱贫项目后,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龙头带动、能人引路等10种扶贫模式,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推动。

坚持“一户一支队伍”,“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2090名驻村第一书记、蹲点干部和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388名具有乡村情怀、工作经验丰富的临近退休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个一”踏出扶贫新路子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352人全部脱贫,79个贫困村实现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完成。”叶其发表示,福安脱贫攻坚的做法,可归纳为“三个一”即,培育一个好产业、建强一个好支部、创新一套好机制。

叶其发介绍,福安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紧扣福安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构建起以茶叶、葡萄为主,水蜜桃、脐橙等其他果业和畜牧、水产、林竹同步发展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使每个贫困村至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并鼓励支持贫困群众积极融入、发展生产、脱贫致富。5年来,全市累计下达产业扶贫发展资金达到6949.13万元,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1.87万个,基本将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仅茶叶和葡萄这两大类,就给1669户贫困户带来人均1万元以上年收入。

福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从群众中优先选取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从机关单位中择优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下沉扶贫一线,强化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功能和作用,通过探索“支部+”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造血”式扶贫的新路子。

食用菌产业铺就群众致富路

“提起古田,大家就想到翠屏湖和‘中国食用菌之都’,我们凤埔乡,正是位于美丽的翠屏湖畔,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许巧清说。

许巧清介绍,在脱贫的路上,凤埔乡深入挖掘“产业扶贫”的组织优势,积极构建“党委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联动扶贫机制,成立食用菌产业园区“大党委”,组建食用菌龙头企业党支部4个,吸收30多名贫困人口及5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支部引领、产业铺路、群众致富”。

“我们通过开展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推进‘一村一基地’,引领建立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14个,落实补助资金176万元,吸纳100多名党员群众发展产业。”许巧清介绍,针对部分群众发展食用菌出现菌包感染问题,还推出“保险+信贷”红色金融服务,为350多户种植户近4300万袋银耳提供种植保险,保额8500多万元;为230多户银耳种植户授信贷款额度2500多万元。

2018年,凤埔乡全乡135户485人全部脱贫。2020年,凤埔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569元,较2015年底增长343%。

走出乡村旅游扶贫路

曾经的赤溪村,是个四周崇山峻岭几乎与世隔绝的贫困村,村民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30多年来,村民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之路。

杜家住总结赤溪村的脱贫故事,认为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组织建设”的文章,探索党建发展新路径;二是做优“经济发展”的文章,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三是做实“党群关系”的文章,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介绍,赤溪村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确定“1+N”大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发展目标,走出一条乡村生态旅游扶贫路。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132万元。

[责任编辑:赖斯园]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