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易地搬迁挪穷窝 精准扶贫拔穷根

2020-12-28 11:45:43 来源:本网专稿 编辑:李艳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十三五”期间,四川眉山市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11957户32902人,占全市总贫困人口的20.3%,涉及全市6个县(区)996个村(社区),建成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62个,安置1065户2859人;分散安置10892户30043人。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全市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斩穷根,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挪出穷窝住上新居

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易地搬迁聚居点。尤燕翔 摄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曾经的市级贫困村、东坡区多悦镇原马桥村的真实写照。

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世文曾居住在山坳里,山高路陡,条件恶劣。说到多年前的生活,王世文很是心酸:“在山坳里行路费时费力,更别说去往山外的世界了……”

2016年以来,市委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18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党政一把手为主体责任人,强化市县两级部门联动,统筹调配资源。各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易地扶贫搬迁主战场,迎难而上,强力推进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搬得出是前提!搬,是为了能享有更好的生活、享受更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既要搬出旧环境,还要提升新环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搬得出’。”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扶贫对象精准、住房质量安全、资金管理、拆旧复垦等关键环节,确保高质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

随着把家搬到了路边,村道通组入户,王世文经营果园变得十分便捷,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只要舍得干,致富就有希望。现在我每年卖水果能收入10万元左右,前两年我终于告别了‘光棍’的身份,把媳妇儿娶回家了。”王世文说,现在的日子,是自己心中最期待的家的模样,既有奔头,也有盼头。

2017年10月20日,洪雅县原中山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落成。在喜庆的鞭炮声中,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高高兴兴地搬入了新家,张贴对联、招呼客人……喜悦之情溢满每个人的脸庞。

易地扶贫搬迁,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客厅宽敞明亮、卧房温馨舒适、厨房设施齐备……看着眼前的一切,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郑贤兵感慨万千。之前,他家的老房子所处位置偏僻,由于年代久远已摇摇欲坠,因为家里穷也凑不齐钱翻盖,每逢刮风下雨天都担惊受怕。“现在这里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孩子可以就近读书,我还能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脱贫奔康了。”郑贤兵热情洋溢的话语,道出了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心声。

像王世文、郑贤兵一样,全市11957户贫困家庭通过集中安置、自建房屋、城镇购房、投亲靠友等方式,有了安全、适用的住房,有效解决了居住环境较差、难以享受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

建好家园心稳身稳

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全面提升安置区基本居住条件,配建公共卫生、教育等服务场所,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让搬迁群众切实体验到宜居生活。

稳得住,配套设施要跟上。

围绕搬迁户搬迁后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全市新建村道1393公里,新建饮水管道51千米,新建(维修)蓄水池873口,整治山坪塘519口,新建(维修)提灌站40座,整治渠系213千米,极大改善了搬迁户生产、出行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水利工程蓄水保水能力,满足了搬迁群众饮水、用水需求,夯实了扶贫产业发展基础。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们一家肯定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12月24日,仁寿县怀仁街道黑虎社区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朱建文,看着自家干净整洁的新房,感激地说。该集中安置区建成后,紧邻社区办公室和场镇,幼儿园、学校、卫生院和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日常生活都十分便捷。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市大力依托集镇安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成的62个集中安置区都尽量靠近中心村和场镇,鼓励有就业能力的搬迁群众进城入镇购房,推动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落实好户籍、社保、医保、就学等系列帮扶政策。

仁寿县帮扶干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家贴福字。郭侨 摄

稳得住,综合素质要提高。

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切实转变搬迁群众思想,进一步引导搬迁群众“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弘扬文明和谐新风尚,全市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重点做好“培育核心价值、强化感恩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开展安全培训、丰富活动载体、关爱特殊群体、创建文明家庭、弘扬优秀传统”工作,帮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快速融入社区。2018年,洪雅县柳江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建成后共搬迁24户49人,通过农村基层治理创新,以“1234”工作法为抓手,着力提高搬迁群众幸福感,实现安置小区环境品质和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同步提升,打造出了一个文明幸福小区。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乡风文明道德超市成为国家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的乡风文明优秀案例。

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综合素质能力,着重培养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将被帮扶对象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是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我市根据搬迁对象的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采取推荐务工等形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鼓励搬迁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改善创业环境,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

后续帮扶脱贫致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根本,致富才是目的。

今年50岁的徐涌,是仁寿县怀仁街道钢铁社区2组的易地扶贫搬迁户,2014年因车祸致残,其父亲长期患有慢性病,脱贫前全家仅靠徐涌夫妻微薄的务农收入维持生活。2017年12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这个备受挫折考验的家庭犹如久旱逢甘霖。新房建成后,全家满怀喜悦的心情搬进了新居,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徐涌再次燃起了脱贫致富的雄心。

发展产业致富脱贫。杜艳 摄

在仁寿县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徐涌外出学习养殖技术,在试点养殖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2017年年底,为继续扶持其发展,社区通过产业扶持基金借款,鼓励徐涌新发展鸡苗养殖。通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徐涌家种养殖齐头发展,养殖业“水陆空”鸡鸭鸽同步发展,2019年实现养殖销售收入13.6万元,纯利润达6余万元。已脱贫的徐涌主动让出安排给自己的公益性岗位,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困难群众。2020年9月,徐涌和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搬迁户郭显军同时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为切实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我市在后续扶持发展、长效脱贫上下足功夫,制定了县、乡、村、户四级后续脱贫发展规划,重点坚持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两手抓。整合人社、农业农村、经信、农民工服务中心等培训资源,先后组织柑橘种植、花椒种植、优质枇杷、生态茶叶、餐饮、旅游、家政等各类技能培训,确保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至少掌握1项职业技能。开展“春风行动”“送岗下乡”等专项行动,建立就业扶贫基地4个,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平台,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家庭9581个,占有劳动能力家庭的100%。在乡镇、村社开辟保洁、值巡、管护等公益岗位,优先用于劳动能力较弱的搬迁群众。目前,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1831个,每年可获取公益岗位补贴人均4000元以上。统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将7708名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应兜尽兜。

目前,全市每个集中安置点有1项主导产业,有条件的搬迁户至少加入1个经济合作组织,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450个、家庭农场1500个、专业大户291个,带动搬迁群众7432人增收致富。仁寿县打造12个现代农业基地,带动700余名搬迁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洪雅县“抱团发展”茶叶产业项目15个,带动搬迁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截至目前,全市为易地搬迁群众落实发展种养殖业6948人,务工、自主创业17268人。(杜艳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何广丙)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