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中国扶贫事业的一曲壮丽赞歌

2020-12-28 11:15:52 来源:本网专稿 

——评厉彦林《延安答卷——脱贫漫记》

谷亚光

散文家、诗人厉彦林最近又出版了一本厚重的散文作品《延安答卷——脱贫漫记》。厉彦林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作家,这次他献给人们的是一部纪实作品,内容扎实,文字优美,全面展示了延安脱贫变绿的历史过程。正值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出现这样一部力作,可谓恰逢其时,称其是献给中国扶贫事业的一曲壮丽赞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部史诗,一点也不为过。

这部书有很多优点,这里只能选取几点作一介绍。

这部书视野广阔。书的主题虽然说的是延安脱贫,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延安,而是从全国全世界这个更大的视角去观察贫困问题,因为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对于这个世界难题,联合国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成效很不平衡。有些国家不仅深陷贫困之中,而且吃饭问题也难以解决。但在中国,短短几十年却发生了奇迹,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的减贫成就被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宏愿,延安脱贫,正是我党富民政策和实干兴邦的一个具体缩影。

这部书历史感强。延安作为一个城市实现脱贫变绿,走上富裕之路,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延安是一个一般的城市,其意义也就仅限于此,但延安恰恰不是一个一般的城市,而是现代中国的具有一定符号意义的城市,它是曾经产生过延安精神的城市,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城市。因此,延安摆脱贫困,从一个贫瘠落后的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圣地到一个绿装霞帔,富裕发达的现代城市的转变就有了特殊意义。延河水、宝塔山、延安城,这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这一串串神圣的名字早已让无数人神往敬畏。在20世纪30~40年代,这里曾不断传出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那是指引抗日保国,实现人民翻身解放的声音,那是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声音,人们至今难忘。所以作者选择这个城市作为摆脱贫困的典型,可以说抓到了点子上,具有以一当十的力度,更是具有独到的历史眼光,意义非同一般。

这部书资料丰富,内容扎实。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般人可能以为,它一定是作家脑子里构造出来的,没有多大实用性。但这部书不同于普通的文学作品,它具有纪实性,书中巧妙地叙述了几十年来我党向贫困落后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叙述了延安干部和人民战胜贫困、奋发图强的许多故事,展示了大量的数据。让读者真切感到,这里的人民在战争年代是对敌斗争的英雄,在建设和改革年代,这里的人民又是同自然搏斗,同贫困角力的好手。

如果这是纯粹的一部文学作品,那就没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其他地方没有参考价值。但正因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里面的事实、政策、数据、模式就具有了参考意义。

这是一部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虽然上文提到该书来源于现实,具有丰富的资料,但这并不代表该书就像一篇长篇报道,那就不能称其为文学作品了。该书的肉是丰满的,但灵魂更强大;主题内容是纪实性的,但语言风格却是诗化的。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这一特征。一是由于作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具有丰厚的诗歌积累,作者在创作《延安答卷》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调动了作者自身的艺术积累。读者可以看到,书中的很多章节引用了历史上的相关诗句,营造了一个诗意氛围。二是作者是用散文笔法来结构这部作品,这就决定了作者不能停留于沉重的纪实文字,而必须让文字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文字,才能赋予文字联想、想象、甚至夸张抒情,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气吞山河如虎,泼墨丹青如画。不这样写,延安变迁的气势和灵魂就难以全景展现出来。

由于作者除了作家、诗人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领导干部,肯定时间并不宽裕。在应对多种事务背景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确实难能可贵。但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还稍显粗放,如果能得到更多时间的打磨,相信文字会更好。作者也感叹这部作品是“冒着热气、散着地气的诉说”,所以,有点原生态,有些地方不够细腻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许等散去了历史的烟尘,汰去了近距的纷扰,那时作家再观察这段历史,抒写这段历史,可能另有一种风姿。

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当然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这一辉煌历史篇章还等着更多作家来书写。今天,厉彦林同志用他充满感情的笔尖仅仅描画了整幅画的一小部分,就已经让人读之兴奋,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