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走出“唯论文”的死胡同

2020-12-25 17:10:47 来源:本网专稿 

□何玲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载体之一,也是许多企事业单位员工职称晋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高校科研单位在评职称、评奖的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中能够在核心、CSSCI以及一些知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是含金量最高的。逐渐地,以论文为重要参考指标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演变成了“唯论文”至上评价体系,不仅严重扭曲了学术评价的价值导向,助长了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而且催生了巨大地无形产业链,即论文代写、代发、抄袭,论文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造成“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经济网评论文章称,造成目前论文乱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使论文“灌水”成为常态。如果科研总是要求“量化”,即以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论文为唯一标准,也就是人们经常诟病的“唯论文”,那么就是再怎么努力治理,论文乱象也肯定不会杜绝。

中国网发表文章认为,此次《意见》明确破除“唯论文”,既是要纠正过去不尽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更是要加快构建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科学务实管用的新体系。不再“唯论文”并不是不再“要论文”,而是要引导科研人员在创新提质上多钻研、多用心,追求论文的创新价值和实用价值,并且从根本上坚守住学术底线和做人底线,彻底纠治学术不端现象,净化科研领域风气。

对于彻底解决“唯论文”问题,《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建议,需要在思想观念、评价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走出“唯”的死胡同。缓解唯论文造成的各种不良后果,有效且正确的途径应当是真正引入专业评价,建立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同时发挥作用的多主体专业评价,多方相关印证和监督,整体形成良性的评价生态,从而系统、可持续、彻底解决“唯”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有一定专业资质的人进行专业判定,不能仅仅依靠或指望非专业的人员使用同一个政策文本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建立多元专业评价并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唯”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