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优化配置 满足百姓需求

2020-11-25 22:36:30 来源:本网专稿 

重庆忠县创新县域内医疗卫生人、财、物使用和管理新机制,实现医疗人才配置最优化、财政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连续5年基层首诊率保持在70%以上

本网记者任丽梅

“老爷子,血压还可以。药要吃,每天吃了饭还是要多走走撒!”

一早上,重庆市忠县任家镇中河村村卫生室的村医谭廷平正在给一位老人测血压。他测量完血压,边收拾血压计边扯着嗓子大声同老人家说话,嘱咐他坚持吃药,多活动。

任家镇卫生院副院长周文豪告诉记者,这个村卫生室就建在镇敬老院旁边,老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都由这个村卫生室的医护团队来保障。

“有老人出现重病怎么办?”

“那没得问题。只要村医给卫生院打个电话,卫生院就会派救护车把老人接进卫生院治疗。如果我们处理不了,还可以请县医院远程会诊解决。”周文豪说,自从忠县实行“纵联横合”的医共体“三通”改革以来,他们基层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加之县医院技术的支撑,镇里百姓看病不用都往县城跑,特别是一些留守老年人看病不用发愁了。

何为“纵联横合”的医共体“三通”?

忠县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莫官寰介绍,忠县创新县域内医疗卫生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新机制,通过建立“编制池与职称库”,使医疗人才配置最优化;而“资金池与项目库、设备库”的设立,则达到财政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了“人通”“财通”“医通”,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老百姓在基层不仅能看得上病、还看得好病。

忠县卫健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目前42家乡镇卫生院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高血压等66个病种的乡镇卫生院首诊率达到35%;每个卫生室都有1名合格村医,村卫生室诊疗量占基层总诊疗人次20%以上。2019年忠县人均期望寿命为78.26岁,高于全市77.64岁的平均水平。

“编制池与职称库”激活人才内生动力

“我们卫生院过去只有6个人的编制,很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不到位。现在通过‘编制池’的调剂,卫生院编制已达到12个人,不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可以完成,卫生院新科室的建立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了起色。”

说起现在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忠县石子乡卫生院院长谭家琼感受颇多。石子乡素有“忠县西藏”之称的美誉,但由于经济落后,乡镇卫生院的建设非常落后。新医改后,新的卫生院已经建成,但人员的缺乏却成为他非常焦心的事。

据介绍,石子乡卫生院过去由于水平能力差,加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少,卫生院的病人并不多,6个人的编制足以应付。但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让这个曾经冷冷清清的卫生院有了新气象。服务量的增加,凸显了人员的短缺,虽几经申请,但由于编制名额是固定的,谭家琼也是干着急,没辙。

不过,随着忠县医改的深化,特别是新建立的“编制池”解决了困扰谭家琼多年的问题。

莫官寰告诉记者,按照现有的人事编制管理要求,忠县每个事业单位都有1%到3%的空编,以应对特殊情况使用。按照这个比例,全县卫生系统40多个单位,空余的编制在100多个。为了将这个资源盘活利用好,县卫健委与县编办、人社等相关部门协商后,建立“编制池”,将这些空编留出10个名额备用,其他的全部入池为全县统筹调剂使用,尤其满足乡镇卫生院的业务人员招聘,即编制随着需求走,哪里健康服务量大需要人,编制就跟上去。

“‘编制池‘的建立使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固定变为浮动,卫健委可以根据各卫生院的需求全县进行统筹调配,使人才配置更灵活。”莫官寰说,新医改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个时候因地制宜探索出可操作的体制机制最为重要。

金声乡卫生院院长杨承强表示,通过“编制池”他们增加了3个编制名额,引进了医疗、护理、辅助检查3个方面的专业人员。目前,卫生院的服务量大大增加,很多过去不能开展的检查项目也开展起来,满足了百姓在基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莫官寰说,为了实现医疗人才最优化配置,忠县卫健委还将每个卫生院空着没有人申请的副高职称名额统筹起来,建立“职称库”。然后,在每个乡镇卫生院空余的副高职称岗位,优先聘用县级医疗机构拥有资格的优质医疗人才,吸引人才下基层,就此解决了县乡优质卫生人才配置不均的问题,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多年有岗位没人才的问题,从机制上得到有效解决。

记者了解到,忠县的“编制池”和“职称库”改革以来,共调剂编制128个、设立高级职称岗位56个。目前,全县42个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下转病人增多。统计显示,目前通过县乡上下转诊绿色通道下转的病人有2785人次,下转率提升20%。

“资金池与项目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是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仅靠国家有限的投入,还难以满足百姓日渐提高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财政并不富裕的地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资金还需另辟蹊径,集小钱办大事、集散钱办成事。

“现在农民持续增收,加之美丽乡村建设,卫生院再不把环境和服务做好,谁来你这里看病?我们很想增加一些设备,但是苦于没有钱,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不过现在好了,今年卫健委从‘资金池’调剂出40多万元支持我们,购进了生化分析仪、理疗床等设备。”这是忠县双桂镇卫生院院长周成电话里告诉记者的。

据了解,双桂镇位于忠县西部,距县城70公里,是忠县、丰都和垫江三县交界的边贸镇。近年来,双桂镇的特色产业让百姓收入快速增长,健康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乡亲医疗服务需求,双桂镇卫生院着力加强自己软硬件的建设。但是,由于县财政投入有限,卫生院想购买新设备的愿望一直等到今年才得以实现。

莫官寰介绍,为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忠县建立了一个“基金池”,每年按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的5%、县级医疗机构盈余的2%提取资金,再加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滚动积累。与此同时,配套建立“项目库”,根据各个乡镇卫生院申报的项目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及资金筹集情况,分年度推进各个申报项目的实施,逐步解决基础建设与发展问题。

此外,为了提高医疗设备利用率,忠县还建立了“设备库”,将全县5000元以上的医疗设备统筹调配使用,通过“均贫富”提高了医疗设备利用率。截至目前,“基金池”和“项目库”已累计统筹资金3750万元,实施项目54个,190余台(件)的医疗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记者了解到,在“基金池”的支持下,全县4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均获得不同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像石子乡卫生院、金声乡卫生院和双桂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都借助“资金池”实现了各自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买目标。

“这个池子里的钱就像是互助金,集小钱办大事,谁急需就给谁用。我们卫生院搬迁建设好了但没钱买设备了,后来借助池子里的资金又购买了B超等近200多万元的设备。”谭家琼说,这下乡镇卫生院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病人也回流到乡镇卫生院,每年的门诊量大幅提升,医院年收入从过去的20万元增加到170万元。”

忠县提供的材料显示,忠县近些年投资3.5亿元,完成了42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为基层配备了万元以上设备58台件,更换120救护车26台。同时,为村卫生室配备呼吸器等20种基本设备230套、中医康复设备500余套,健康一体机581台。

上下联动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从目前的头颅CT检查看,这个病人有脑出血。治疗上还要根据临床症状,用止血的药物。”

在忠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神经内科的专家正在与忠县拔山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共同会诊病人。

“现在基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来后,很多病人通过远程会诊就可以在当地治疗。”忠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大勇告诉记者,在县卫健委指导下,人民医院与县域内9个片区25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纵联医共体,定期派出医疗团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专家坐诊、知识讲座、病例讨论、会诊、查房、处方点评、手术示教等业务指导,还通过专科联建和下派上学,带动了片区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莫官寰表示,为了方便患者就近看病、放心看病,忠县在提高县域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上下联动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向基层。其中,向上,忠县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并加盟22个市级专科联盟;向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与25家、17家乡镇卫生院及472个村卫生室纵向组建两个“医共体”,并建成远程会诊、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五个中心”,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目前,通过上下联动、纵联横合,先后有72名市级专家到忠县坐诊1256天、接诊8200余人次,惠及百姓8.6万人次。

“莫动,就这样躺好。”在任家镇卫生院骨伤科,县中医院的针灸科主任余建国正在给病人做治疗。

周文豪介绍,乡下人干活多,腰腿痛是常见病。任家镇卫生院于2014年与余主任所在的科室联建了中医骨伤科。他每个月来坐诊4次,并开展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病历及处方点评等,提高了卫生院在这个病种上的治疗水平。

莫官寰说,近年来,忠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理念,通过创新县域内医疗卫生人、财、物使用和管理新机制,使医疗人才配置最优化、财政资源利用最大化,在“人通”“财通”“医通”的支撑下,实现了“县强”“乡活”“村稳”,有效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忠县连续5年基层首诊率保持在7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

记者了解到,新机制带来活力与动力。目前,忠县已创建国家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5个、县级重点特色专科16个,疑难、危重病症救治率上升5.2%。创建甲级卫生院2家、乙级4家、丙级1家,建成国家级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个、市级1个,任家镇卫生院还被评为重庆市“最美基层医疗机构”。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