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开富天涯

2020-11-24 14:19:59 来源:本网专稿 

——海南省“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系列报道之一

□周发源

秋高气爽,海风吹拂,椰林起舞。

刚进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村口,只见博后村中心湖畔一块巨大的石雕上,镌刻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0个金色大字。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8日到我们博后村视察,与村民话增收,和企业聊发展时留下的嘱托。”站立金色石雕旁,退伍军人、博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少洪回忆起7年前春天里发生的故事。“习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如指路明灯,点亮了博后村。如春风化雨,洋溢在我们村民的幸福生活里,为我们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领袖的厚爱,温暖亿万农民的心窝,也从这里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几年来,博后村两委班子,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带领全村3600多名黎族乡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博后村走上了一条全面小康的发展之路。

穷则思变,盐碱地里开出“幸福花”

节日的博后村,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博后村千亩玫瑰园中,各色玫瑰尽情开放,飘香醉人,花农们正在花田里采摘、修枝;游人尽情品花、赏花、观花。

放眼一望无际的花海,苏少洪无限感怀:“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片田间嘱托我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鼓励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让乡亲们增收致富奔小康。”稍顿,苏少洪感叹说,“曾几何时,我们博后村此前为自家的盐碱地发愁,日子过得好艰难。”

博后村是一个黎族同胞聚居的黎族村寨、三山环抱,村里的农田都是盐碱地,祖辈以种植水稻、番薯为生,产量低,遇上台风旱灾,收成就泡汤。“种啥啥不灵”的盐碱地,不够填饱肚子,村民外出打工,收入上不去,留在村里,致富无门。

“穷则思变,我们博后村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让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在三亚市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国际玫瑰谷,专门种植、生产、加工玫瑰花,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苏少洪介绍说。

“土地租金每年有几千元,加上工资,腰包就鼓起来啦。”村民苏国进喜在心头。玫瑰谷育苗员李玉梅算了一笔账:“玫瑰产业越来越好,既解决就业,又有固定收入,我和老公的一年收入加起来就有七八万元呢!”李玉梅乐得像绽开的玫瑰花。

“7年来,我们成立了20多家合作社,农户增加到1000多户,有1000多名黎族同胞从事玫瑰生产。玫瑰谷已打造成为集玫瑰种植、种苗培育、衍生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玫瑰风情产业园、乡村旅游综合体。”陪同参观的玫瑰谷负责人杨莹说。

“我们将以村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加快博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退役军人气质的苏少洪信心满满。

振兴乡村,黎族村寨成了网红“打卡地”

博后村与闻名遐迩的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相邻,发展旅游得天独厚。如何搭上便车,借船出海,加快发展?几年前,曾有村民办旅馆,开始时顾客盈门,但回头客却不多。啥原因?

“客人说博后村是驴粪球子外面光,风景美丽,村子却脏乱差,垃圾到处放,污水四处流,游客受不了。”村委会文书胡永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除了卫生差,水、电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旅游发展何以长久?”

此时,好政策送上门,三亚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博后村建设美丽乡村。自此,博后村的干部群众齐心奋战,向不文明与落后开战。村里先后完成了光网、电网、路网、气网、水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游客中心、小康广场、荷塘、景点改造、哎岬湖湿地公园等建设,博后村终于脱胎换骨,变了模样,展现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美丽南国田园风光。

“总书记的亲切嘱托,既是极大的鼓舞,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苏少洪说,“我们向落后与脱贫展开攻坚,打造小康生活的同时,不仅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更要帮助乡亲们努力提高素质。懂文明,讲礼貌,人人都是海南的形象大使。”

几度春秋,博后村旧貌变新颜,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海南省卫生村”“三亚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20年5月,博后村又被评为“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这是海南省乡村度假旅游点的最高级别,曾经“驴粪球子”的黎族村寨成了四方游客的“打卡地”。

美丽经济,让“诗和远方”打开致富之门

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曾经多次举办世界小姐选美大赛,被人们誉为“美丽经济”的发源地,在这个世界最密集的五星级酒店群常常一房难求。如何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游客的天堂、黎族同胞的幸福家园?博后村人让“诗和远方”打开致富之门——开办民宿。

外出打过工的谭中仙,利用博后村地处亚龙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说服家人,把宅子统一设计,装修成博后村第一间民宿“海纳捷”,生意之红火,出乎全村乡亲们的预料。“开业头年,每天爆满,第二年,本金就赚回来了。”谭中仙喜滋滋地介绍说。

海纳捷的成功,让老乡们看到了民宿+“美丽经济”的魔力,这是一条致富新门路。随之,在村委会的指导和统一规划下,“远方有个村”“天涯是我家”“相约107”……一个又一个具有现代主题风、黎族风、海洋风、充满诗情画意的民宿在博后村拔地而起,特色鲜明的民宿产业,不仅将“诗和远方”融入田园梦想,还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博后村一张新名片。

“夜市”升腾起“烟火气”,唤醒了游客们的味蕾。芒果、香蕉、菠萝、海南特色小吃、清补凉、扶贫产品、特色工艺品……1000米长的夜市,100多个摊位,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卖夜宵的小哥一刻钟功夫,“清补凉”就卖30多碗。

目前,博后村建有民宿46家,房间总数1500间,客房全年入住率超过65%,旺季处于客满状态。博后村人均收入达24,520元,与7年前相比,增长了近4倍。

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谭中仙告诉记者:今年双节期间,博后村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累计旅游收入1570.7万元。

“目前,博后村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老乡们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三亚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表示。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