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古蔺县:工作岗位搬到家门口 扶贫车间实现小梦想

2020-11-19 15:44:46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李艳婷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推广“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建成扶贫车间32个,吸纳务工就业9440人,人均收入每月增加2000元

姚茂璇 曹雪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高寒

四川省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近年来,古蔺县抢抓东部地区“腾笼换鸟”机遇,规划建设县城扶贫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托建设一批扶贫车间,把工作岗位搬到群众家门口,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最急切、最关心的难题,也为山区贫困群众实现他们的梦想奠定了基础。

“我想买个芭比娃娃”

“一块钱、两块钱、三块钱……爸爸,我已经攒了10块钱了!”小庆玲指着一堆堆自己利用课余时间串好的钥匙扣,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

“宝贝,你真厉害,很快你就可以买芭比娃娃了。”王叶平说。

王叶平是古蔺县石屏镇三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五口人,媳妇有智力障碍,3个孩子在读书,一家人生活的重担落在他的肩上。虽然他知道老二王庆玲想要芭比娃娃很久了,但是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规划好了用处,实在没有闲钱实现孩子的小小梦想。

今年4月,高乐皮具厂“居家式”扶贫车间开进石屏镇,“居家”组装钥匙扣做工简单、时间灵活,小孩、老人都可以在家帮忙串。这份“特殊工作”让王叶平眼前一亮,第一时间报名。把五金配件领回家,加工好后送到扶贫车间——这份轻松又能在家做的工作,还可以让年幼的孩子和有智力障碍的妻子也加入进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增加收入。

“多亏了政府介绍的好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方便,挣的钱还比以前在外面打零工多!”王叶平说,他会和家人一起努力加油干,争取让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据古蔺县人社局就业促进股股长何东海介绍,为进一步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面,今年以来,古蔺县紧盯老、弱、病、残特殊群体,逐步推广“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为有就业意愿,却因病、因残或是家庭事务不能出门的贫困户“量身定制”技术含量低、工时灵活的“五金加工”工种,把工作岗位直接送进贫困户家中,帮助“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贫困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补足就业扶贫短板。

目前,古蔺县共设有11个“居家就业”点位,吸纳895户贫困户参与到“五金加工”项目中来。高乐公司还在全力增加生产线,居家就业将有望增加到1000余人,更大幅度满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愿望。

“我想陪你长大”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在家里陪着娃娃长大,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王静是石屏镇的贫困户,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常年外出务工挣钱。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王静没有再外出。在家搜索招工信息时,王静看到古蔺县有不少工厂急需用工,她到古蔺森巴斯服装有限公司面试,很快便接到录用通知。3月,王静正式入职,成为古蔺县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一名操作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家住石屏镇的王静,不仅在家门口有了新工作,大儿子也从石屏镇的一所村小学顺利转入古蔺县东区实验学校读书。原来,公司有政策规定,员工子女可以转入到就近的学校读书,使员工既可以安心工作,又能照顾好家人。

“明年我的小儿子上一年级,我准备向公司申请,让两个孩子都来身边读书。”王静开心地告诉记者,回家上班后,大儿子和她越来越亲近,性格开朗了,也更爱学习了。虽然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但上班的工作量不大,很轻松,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孩子身边,陪着他们长大。

扶贫车间里像王静这样三四十岁的女工友有很多,她们的经历大抵相同:去过大城市、当过工厂的管理员、干过苦力,收入不菲。之所以不再外出,是因为家乡的企业、车间越来越多,找工作不像前些年那么困难,一开始的工资虽然少一些,但可以做到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

据古蔺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古蔺县已建成扶贫车间32个,其中县级4个、镇级28个,吸纳务工就业9440人,其中贫困人口1514人,人均收入每月增加2000元。

工厂搬到家门口后,不仅把常年在家务农、照顾家庭的闲置劳动力用了起来,也将疫情过后本想外出的一部分贫困劳动力留了下来。挣钱顾家两不误,“扶贫车间”成为这个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实现梦想的起点。

近年来,古蔺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县之力攻坚推进。古蔺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5,159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082人,贫困发生率由14.9%降至0.27%,11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高质量通过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省级专项评估检查和脱贫攻坚国家普查,今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