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创新政务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新都经验”

2020-11-18 11:04:11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李艳婷 

新都城市美景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何子蕊

“纸质办事指南好是好,但‘新都服务’的真人秀‘视频’更好,注册公司、开饭馆,手机点开一看就懂、有美女帅哥一步步演示给你看。”“新都政务中心大厅在搞‘直播’带货,听说参与的几家公司每天卖好几万,肯定赚安逸了。”

“办社保的地方还能找工作?”“真的!我和我妈的工作都是那儿找的,我每个月除了五险一金有4000多元,我妈原来在家一直没工作,现在最高一个月能拿到8000元。”

“新,都在这里!”这座城市每天都有新气象、新创造、新变化。作为四川省成都市“11+2”中心城区之一的新都区,至今已连续25年跻身“四川省县域经济十强”,先后获评全国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信用建设等6个“百强区”。

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专家组组长陈进玉今年9月28日在新都调研座谈会上评价说,“新都在‘放管服’改革方面确实走在了前面。新都积累的新经验对成都和全国将有重要的贡献。”的确,近年来,新都区以全国唯一区(县)级市民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创新以“新理念、馨服务、心沟通、星体验、兴新都”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级”政务服务新理念新模式,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难”、为市场“腾位”,着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都经验、成都样板、四川名片”,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新理念”:重构“一张网”

新都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育英路788号的新都区政务服务中心,虽然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排队的楼道内外显得有些拥挤和匆忙,但却井然有序。

“这都是我们‘五星级’服务理念的功劳!”新都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李立赋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以‘新理念’为引领,在全区范围内重新构建起‘一张网’,将原来很多在区政务大厅里面才能办的审批事项,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层层进行了下沉和纾解,好多事项在街道和社区就可以办了。而且现在我们每个窗口都能够接件,来这儿办事的,一般事前都在网上或通过公开电话进行了咨询和预约,‘一窗进出、内部循环、并联办理’,效率比原来有了大幅提升。”

记者了解到,李立赋口中的“新理念”,指的是新都区近年来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逻辑,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以城镇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发展理念。

“一张网”指的是围绕这一理念,将原有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重置,创新构建形成以“1(区政务服务中心)+9(镇、街道)+180(村、社区)+N(小区、楼栋)”为核心内容的“1+9+180+N”政务服务新体系格局。在此基础上,以“N”级层面的小区物业、社会民营企业等为依托,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植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景运用。同时,叠加“党建+政务服务+社区治理+民生诉求”全生命周期服务,将政务服务拓展延伸至基层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形成闭环,从而建立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四周无限扩展的政务便民服务之“网”。

目前,新都区已在石板滩街道、斑竹园街道、大丰街道等地建成多个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市民服务中心”,着力构筑“15分钟便民服务生态圈”、打造成都便民服务新样板,全区“1+9+180+N”政务服务体系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馨服务”:打造“一条街”

近日,记者来到“办社保的地方还能找到工作”所提及的新都区石板滩街道办事处木兰便民服务中心采访。

这里的一切远远超乎记者的想象:便民服务中心是整栋楼的第二层,楼下一层是“市民集市”、楼上一层是“公共休闲娱乐区”,整栋楼和大厅看起来如同一条便民服务街区。驻足观看,近10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宽敞而明亮,服务台上矿泉水、老花镜、雨伞、充电宝等一应俱全。办证大厅、东山会客厅、萌宝科普园、企业共享空间等政务和生活服务空间,相互分隔独立而又一体相融。该便民服务中心涉及的所有事项,在6个办证窗口中任何一个窗口都可办理,办证窗口的对面就是市民等候休息区,有沙发、鲜花、书吧。如果市民想办理其他生活事宜,还可以直接扫描早已精心准备好的各种常用App和二维码,整个空间场景精细而温馨。

“以前办完事就走,没什么感觉。现在变化很大、感觉太好了,像餐厅一样,很舒服,还可以带着娃娃玩。”正坐在休闲沙发上看书等候朋友的石板滩街道长林社区居民应思忆告诉记者。

前来办事的成都新润油脂肖怡汝说,之前公司的社保只能在新都城区办,不仅路程远,到了还要排队。“来这边办事实在太方便了,一般都是来了就办,很多事还可以微信联系工作人员上门办。关键是还可以通过这儿招工,近1年多公司在这里总共招了100多个工人。”

“木兰便民服务中心离新都城区有10多公里远,辐射周围78.2平方公里,服务企业171家、人口约12.6万人。新都区政务中心下放了192项服务到街道。”木兰便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心实行硬件设施、办事事项、管理制度、运转机制、行为规范“五统一”,打造可进入、可参与的体验式活动场景,主要是为了体现亲民、暖民、惠民、便民效果。该中心还开通每月两次的“政务直通车”专线,为辖区内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贴心服务,并建立“清单制”、实施“村村快办”“跨镇(街道)通办”等。

木兰便民服务中心只是新都区以“微中心·全服务”模式打造“馨服务”的一个缩影。据新都区行政审批局镇村科科长张学明介绍,近年来,新都区审批便民化服务改革试点的一大创新亮点,就是以镇(街道)、村(社区)、小区(楼栋)为轴线,以市民标准化改革试点为契机,以群众多元需求为目标,以减事项、减时限、减环节、减要件、减证明等“五减”为抓手,将便民服务载体下沉,推动服务触角向社会最基本单元延伸,打造便民服务“一条街”,建立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微中心”。新都区在全市率先在各镇(街道)中心设置“综合一窗”服务,变群众“找窗口”为随便“选窗口”,满足群众7×24小时办事需求,实现全服务和服务全覆盖,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在功能上向党群服务中心转变,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为群众“解难”。

“心沟通”:推开“一扇窗”

狮子湖小区便民服务站

“我是党员,我是护士,如你有需求,请联系我。”

“我是党员、一名社区工作者,你满意的微笑,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我每天早上8点出发、下午5:30返程,驾车从狮子湖至建设路,如有需要可与我同行。”

“我是党员,我是军人,保障与守护是我的责任。”

……

这是前不久记者在新都区“狮子湖小区便民服务站”的互动空间墙上看到的一幕。

“狮子湖小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和成华区交界处,距离新都城区约10公里,离所在石板滩街道8公里,离所在狮子社区也有5公里,小区住户有4932户2万余人。由于建成初期交通等公共配套较差,到区里和辖区办事都很不方便,居民对此反映强烈。”狮子便民服务站相关负责人钟华说,“狮子湖小区便民服务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成的,并按照“五星级”服务理念建立起全服务的“微中心”。

“微中心”的前台虽然不大,但里面有24小时AI智慧政务服务空间站、社保自助终端机、百货自助售卖机等,能实现群众400余项民生高频事项自助服务、24小时全天候医生、5G智能网络服务等多种功能。

目前,在狮子湖小区,居民最急需的社保、民政、卫生等50项事项及区域通办的25项事项均可在便民服务站办理。AI智慧政务服务空间站还将100余项高频主题事项和320余项市民常办查询事项纳入其中,实现人机对话,可以24小时全天候机器自助收件,实现不见面审批和全程电子化;对社保、法律咨询、生活缴费、用工求职、民政房屋租赁等事项,实现“网购”自选办理服务,让群众感知有温度、服务有热度。同时,“微中心”还引入馫都味、新城市购物广场、七一国际广场等商企及“保得利精选”供应商,让居民在便民服务站实现24小时自助“逛商超”。

“狮子湖便民服务‘微中心’的建立,和谐了邻里关系,打通了政务服务的‘最后一百米’。”钟华感慨道。

诚然,这样一个便民服务站点的意义远不止缩短了物理距离。这个站点,这个不到5平方米的互动空间,将成千上万的邻里亲情和政务服务通过一张纸、一行字、一个电话、一个眼神、一次微笑,紧紧融合在一起,让人与人相帮、心与心相通,凝聚起满满的时代正能量。

“只有心相通、才能共进退。只有服务好,才能心沟通。”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说,类似狮子湖小区便民服务站及AI智慧政务服务空间站、互动空间的故事在新都区各地上演。新都区在政务服务上不断创新实践,探索出许多主动靠前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错时延伸服务新模式,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推开一扇窗——一扇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心灵之窗”。

比如,设立全省首个人才政策“一窗式”兑现窗口,将全区214条优惠政策集中到政务中心优惠政策兑现窗口办理;在全市率先推出47项容缺受理事项清单,办结容缺受理审批事项1.5万多件;通过“摆地摊”模式,主动深入企业、楼宇、园区、商超、小区等地,宣传政务服务和市、区“送帮送解”“纾危解困”政策礼包等,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企业“松绑”,让企业和群众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年以来,新都区已通过“一窗式”兑现窗口向81名人才、4个创新创业团队兑拨人才奖励资金978万元;全区提前半年兑付产业奖补扶持资金1.36亿元,落实企业稳岗补贴、社保减免等7.72亿元,帮助企业办理新增贷款、续贷、展期等业务涉及金额57.65亿元。

“星体验”:开启“一扇门”

今年6月8日,一场影响广泛的“区级部门领导体验窗口服务活动”在新都区政务中心举行。23个部门“局长”变身“办事群众”,1143个审批服务事项随机抽选,全流程体验从取号到办结20余项服务要素,以群众视角换位问诊,着力使之成为深化新都区“放管服”改革和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由新都区营商办举办的一场以线上问卷调查、线下企业+部门实地走访调研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活动也在全区范围内展开。历时两个多月时间,《2020年新都区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于今年8月正式形成。

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场活动虽然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政务服务创新。同时,借势借力市民标准化服务试点项目和便民化服务改革试点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完善“一个平台优服务”功能,构建更加运行规范的审批服务制度体系和更加优化完善的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每一个企业和市民都能够享受到“星体验”和“星服务”。

“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近年来,新都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区(县)级市民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所在地,始终坚持市民服务标准化建设与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相结合,已经建立起了由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监督评价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组成的5大体系、22个子体系、共计1200余项标准的“新都市民服务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成,有力推动了新都区政务服务新体系格局的加速构建。其中,以“前台做小、后台做大,线下做优、线上做强”为目标,着眼“立体化、标准化、精细化、亲民化”理念而创建的便民服务“微中心·全服务”平台体系,树立了市民服务行业新标杆,为全区市场“腾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公司用水从申请到接入只用了1.5天,比他们原来装的缩短了8天,既没跑路、又没花钱,节省了8000元。这样的服务真是太温暖、太给力了!”四川山前美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

这是新都区创新“用水报装‘1+1+1+4’新模式”的结果。9月24日,新都区开辟的工商注册登记“绿色通道”派上用场,新设立登记的成都香城五矿产城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当场受理、当场核准、当场发照”。

目前,新都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4余万户、企业2.6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26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28家,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航空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家居为主导,机电装备、食品医药为支撑,数字信息、音乐文创为特色的较为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兴新都”:创新“一条路”

市民在新都区政务大厅工商窗口办事

10月20日,记者在新都区政务服务大厅采访时,一场由区行政审批局组织的“服务企业,惠及百姓”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摆摊售货”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此次活动有四川老川东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重点企业进行品牌推广。

据新都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活动至今已持续了几个月时间。由于区政务服务大厅每天有上万人次前来办事、人流量大,对企业的纾困解难带动不小,一定程度上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了出来,不仅有利于新都区特色产品拓宽销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还有效带动了区内企业稳产扩产。

这是新都区加快成都营商环境“3.0版”建设落实的具体体现。今年9月初,为进一步加快打造新都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新都区在成都率先创新推出《新都区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新都营商环境‘3.0版’”),提出27个方面、170余条改革措施。

新都营商环境“3.0版”在全面梳理总结其“1.0”版、“2.0”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链条”优化,极具创新性。其中,“1站式服务、只需1个环节、只交1项资料、最快4个工作日通水”的“1114”用水介入模式、“清单化、标准化、规范化”纳税模式、“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成、一日办结”的用气模式、搭建“共享用工服务平台”对“共享用工”进行余缺调剂模式等,均为新都区首创。

新都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都营商环境“3.0版”政策的率先发布,让全区企业、群众及社会各界看到了新都区打造营商环境“新都经验、成都样板、四川名片”的坚定决心和具体行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和动力。

在一系列营商环境“组合拳”综合效应下,新都区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新时代、新格局,随着新都营商环境“3.0版”的落实落地和实施,新都区“五星级”服务的内涵和效应将不断显现。面对成都北改、中优、成金新青大港区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历史机遇,新都区在政务服务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经验,必将为全区经济向快向好发展、开创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强大动力。(本文配图由新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