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经济增长面拓展,恢复过程中不平衡状况改善
□本报记者 付朝欢
提前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餐饮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年内首次由负转正……11月1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中国经济运行数据,一些经济指标出现明显改善。
对于10月的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分析认为,国民经济运行继续延续了稳定恢复的态势,经济的增长面在拓展,恢复过程中的不平衡状况在改善,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他由此判断: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比二季度、三季度还会有进一步的加快;有基础、有条件实现全年的经济预期目标。
消费恢复态势良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国内消费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消费恢复的态势如何?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的增长?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取得积极成效,消费恢复的态势还在持续增强。”付凌晖说,从10月的消费状况来看,有几个特点比较明显。
消费的面在扩展。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18个大类当中,17个都保持了增长,其中有9个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商品零售额持续改善的同时,服务消费也在持续改善。10月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比上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转正。
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线下的消费也在恢复。前10个月,规模以上的超市零售额实现了3%的增长,百货店、专业店等零售额的降幅明显收窄。
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吃类、穿类、用类,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升级类消费和大宗商品的消费回暖明显。10月,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汽车的零售额增长了12%,连续4个月保持在两位数。
“之所以消费能够恢复,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付凌晖分析认为,一是消费的环境在改善。国内的疫情防控成果是明显的,为消费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今年中秋和十一期间消费状况来看,国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票房情况都出现了明显的恢复,这说明消费信心在增强。二是消费的能力在提升。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今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所有下降。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也在回升。三是消费政策在发力。今年以来,持续推出促进汽车消费、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对于相关的行业、相关的消费带动作用是增强的。特别是在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作用下,10月海南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倍以上。
CPI涨幅回落,还需进一步观察后期走势
价格,不仅和经济运行联系紧密,也是重要的民生关切。“今年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了保价稳供的力度,CPI从年初的5%左右的涨幅回落到10月的0.5%,特别是食品价格的涨幅回落比较明显。”付凌晖介绍说。
对比9月的CPI数据,同比上涨1.7%,10月CPI涨幅回落1.2个百分点。对此,付凌晖分析说,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变化。上个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9%,这个月回落到了2.2%,而这种变化主要的因素是由于猪肉价格的调整。
“一方面,由于生产供给的约束,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基数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年初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增加生猪的生产和供应,这个月猪肉价格结束了19个月的同比上涨,出现了首次下降。”
此外,他还表示,CPI涨幅回落还与翘尾因素下降有关。9月,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有1.2个百分点,10月只有0.4个百分点。
CPI涨幅回落是否意味着国内通缩压力加大?对此,付凌晖回应说,“价格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解释说,剔除食品价格的变化以外,非食品价格10月同比是持平的,9月也是持平的,这表明除食品价格以外价格形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来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已经连续4个月稳定在0.5%的水平,这说明除食品价格以外,其他的价格形势是保持总体稳定的。
在被问及后期价格的走势时,付凌晖称,“还需要进一步地观察。”有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比如,一些食品需求的季节性因素;也有一些下拉的因素,比如,猪肉价格回落有可能对价格走势产生一定的下拉。同时,现在国际疫情二次冲击的上升,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不会造成输入性通缩的影响还需要观察。
中国进出口贸易会好于全球整体状况
近期欧美国家的疫情病例数在上升,今年最后两个月以及明年初期,中国的对外出口是否会出现下降?
今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的货物贸易出现了下降,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了1.1%,好于全球贸易的增长状况。“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外贸潜力比较大,韧性比较足。”付凌晖说。
他进一步分析道,疫情冲击对全球的需求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有一些需求,特别是防疫物资的需求在增加。一是像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居家办公、居家生活的需求在增加。这是疫情冲击催生的一些新需求。三是疫情对供给也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给一些国家的生产供应环节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企业积极调整,面对防疫物资的需求,中国和全球积极配合,支持全球共同防疫,像口罩、医疗设备方面的出口大幅增加。今年前10个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的出口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在30%以上,医疗器械的增长保持了高速发展。在“宅经济”的带动下,相关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的设备出口明显增加。在全球供给中断的情况下,中国的国外订单在向国内转移,支持了出口增长,这方面因素对于中国外贸发展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强的。
对于下一阶段的外贸形势,付凌晖判断认为,尽管欧美一些国家面临疫情二次冲击的影响在上升,外贸的增长可能面临不确定性,但总的来看,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是比较明显的,企业复工复产、生产运行恢复保持较好状况,即便国际形势有不确定性,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仍然会好于全球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