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李文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2015年以全国排名第三的的专业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接触,问他是80后还是90后时,他幽默地回答他一直想说自己是90后。他脸蛋清秀、体型偏瘦,以成熟稳重的形象示人,又不乏文艺范的气息。
李文祯
7年艰辛艺考路最终走进象牙塔
李文祯是一名美术艺考生,曾经走了7年的艺考之路。艺考是艰难的,纪录片《我是艺考生》说的就是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存在。艺考生的竞争不比高考小,那些为了梦想奋斗的艺考生们,多年的训练、备考的艰辛和参加考试的时候的四处奔波,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会有不少人中途放弃。而李文祯这条艺考路考了7年,是什么支撑他一定要走下去,不考上不罢休呢?
部分考学时的车票
提到这些,他并没有过多言语,没有描述备考之路如何艰辛。片刻沉思之后,他介绍说,自己从小就不爱学习,不喜欢看书,不是因为不勤奋,而是脑子十分笨,书上一句话要重复读好几遍才能读懂。在他考学的那段时光里,非常寂寞无助,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书中内容既温暖又现实,当时他是用一部小手机一页页翻着看完的,后来他又买了书想重读一遍,才知道这书共三册,有一百零四万字。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书中平凡的人在经历苦难之后,没有抱怨,而更多的是执着与追求。
“也许对美好的向往,不断的追求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李文祯说,他就这样一直坚持,坚持学习坚持画画,终于在参加艺考的第7年考上了心中的象牙塔——中央美术学院,并且是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刘杜村的一条狗》让他一举成名
李文祯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后,正式走上了画家之路,成名作是《刘杜村的一条狗》,也是他正式创作的开始。
有一段时间,李文祯对素材的选择有些迷茫,他跟老师说他不知道画些什么。老师告诉他,一个画家,不是思考画什么,而是思考如何去画。
李文祯对老师的话思考了好久,也没想明白。他出生于农村,家乡对他影响最大,他最熟悉的莫过于家里的亲人朋友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他从刘杜村走出来,来到大都市北京,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北京的地下室里画画,有时候很想念小时候村庄里的场景。鸡鸭牛羊,早晨小鸟的鸣叫,傍晚村头的狗吠,下雨天家门口泥泞的小路和一不小心踩到鸡屎的绝望。有一天他满心欢喜地回到村里,决定画村里的大集,回来后发现集市已搬迁,多年前“繁华”的地方已经一片荒芜,只剩下“村头的那条狗”。狗被铁链紧锁,被安置于垃圾当中,他心生怜悯,又倍感无奈。“我对村里的草木、生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那一刻宿命感极其强烈,我感觉这就是我的使命”,李文祯就这样被触动,画下了《刘杜村的一条狗》。
“我现在觉得老师说的‘如何去画’应该有两个含义,一是如何用熟练精湛的绘画技法去完成一幅作品,二是如何表达,如何用绘画这个媒介去表现内心的想法。”李文祯后来创作的《渔夫》和《平凡》两幅作品也引起不同反响,《渔夫》选取了一位卖鱼的长者、一位挑担的青年,他们都是生活中质朴的群体。《平凡》中远处消失的小路,主人翁从远方来或者是去向远方去都不重要了,因为早晚要消失在画面里。道路虽然崎岖不平,充满坎坷,但相信远方是美好的,在路上的过程才是最重要最为宝贵的。
《渔夫》
《平凡》
从中央美院毕业到高考培训、少儿美育都是梦想的坚持
李文祯从美院毕业以后,起初做起了高考美术培训,教出了不少清华、央美的学生。如今他的教育版图里加入少儿美育,用他的话说还是童年的影响,是个人对梦想的追求。他深知孩童时期对“快乐”、“美”懵懂认知的重要性,这些深深影响了他。
“让孩子学美术,特别是少年儿童,可以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学画画的孩子每天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绘画过程中的构思、构图、造型、涂色、修整……,这个过程既是动手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是孩子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李文祯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和三个朋友聊到目前线上教育的优点与缺陷及未来发展。后来通过朋友了解到中幼国际教育正在开发少儿美术板块,四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开始做面向全国专业的少儿美术教育,通过中幼美院公众号的直播课、录播课形式与中幼的两万家幼儿园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于是防疫期间闭门研讨教育理念,开启了新的教育之路。
李文祯介绍,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是用线上美术教学充实少年儿童的幼儿园之外的生活,不单是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还要努力用丰富多彩的绘画课堂来让孩子更加热爱校园和生活,也告诉孩子们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对于梦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的学子,他也会努力培养,不辜负青春年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