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北湖区通过发展特色种养经济、产业引导等措施,帮扶96户易地搬迁户发展产业稳定脱贫,后续帮扶措施覆盖率达100%
□本报记者 邢成敏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和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全部入住。
搬迁居所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如何奋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湖南郴州市北湖区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该区通过发展特色种养经济、产业引导等措施,帮扶96户易地搬迁户发展产业稳定脱贫,后续帮扶措施覆盖率达100%。截至目前,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发展新的特色主导产业项目3个,依托原有产业布局配套扶贫车间、带动企业4个,稳定就业90余人。
智志双扶实现双收
近日,在北湖区保和瑶族乡仙鱼岭瑶族村“瑶家故事”饭店内,瑶族汉子赵石清忙碌地切菜、清洗食材。随着勺起锅落,红彤彤的火焰下,是一张掩不住的笑脸。从大山里搬出来两年多,他感觉新生活幸福满满。
赵石清是仙鱼岭瑶族村人,这里山多地少,村民想方设法利用好每一块土地,尽可能多种些粮食。一家四口和父母及3个兄弟都居住在山上一间小红砖房,生活非常艰苦,2014年,赵石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赵石清在政府帮扶下,从交通不便的深山里搬到山脚的月峰新民新村,并通过村里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和扶贫政策,开起了一家瑶族特色菜饭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顺利脱贫。
交通便利的仰天湖瑶族乡四亩田村是北湖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2016年6月,北湖区确立了四亩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占地50余亩,实行统一规划,建立特色瑶寨,安置仰天湖瑶族乡25户贫困户和17户地质灾害避险同步搬迁户。
2017年,仰天湖瑶族乡才口水村村民刘新庭一家搬到这里居住。由于长期务农,刘新庭没有其他技能,但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并未让他发愁。有技在手,收入不慌。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扶下,他在自家的荒田里盖起了牛舍,通过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会了宰牛,每次赶集他都会把宰好的牛拿到集市上卖,生意越做越好,家里收入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扶贫行动,鼓励引导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全力帮扶搬迁户在新家就业创业,通过智志双扶举措,助力搬迁户实现“技能”+“收入”双丰收。
产业振兴致富在望
仰天湖瑶族乡四亩田集中安置点位于郴州市北湖区西南山区。10月27日,仰天湖瑶族乡村民何赞根正领着他数十头山羊在山坡上享受“阳光浴”,暖意融融。何赞根是宽洞村6组村民,2017年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进了四亩田瑶寨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子。”提起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何赞根感激不尽。他告诉记者,政府不仅帮助他搬了新家,还鼓励引导他发展特色种养殖,并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对他大力帮扶。如今他已通过养殖山羊成功脱贫,年收入逾5万元,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政府帮我打通了销售渠道,每年都有老板上门买羊。来年我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成立山羊养殖农民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发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如何解决乐业?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坚持当前与长远结合,注重产业引领、就业带动、突出特色。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政府+龙头企业+搬迁户”模式,借产业收益分红稳定收入。记者注意到,该区在梨树下村草皮岭集中安置点,以“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郴州市梨源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基地,带动搬迁户种植药材黄精,种植面积达120余亩,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帮助搬迁户增收致富。
安置服务深入人心
走进四亩田集中安置点,记者注意到,搬迁点周边配套建设了蘑菇种植基地,设立了扶贫车间,安置服务深入人心。
“我们优先聘用搬迁户,并提供技能培训。”在蘑菇种植基地,一名管理人员介绍,基地用工规模上百人,考虑到部分搬迁户需要照顾老人孩子,车间实行弹性工作制。
据了解,该区在四亩田集中安置点引进社区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化管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就业服务站,免费为搬迁户提供就业信息和公益性就业岗位。同时,针对部分搬迁户外出务工难以照顾孩子的问题,该区在集中安置点为孩子免费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为强化社区医疗卫生保障,集中安置点都配套建有卫生室,并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卫生室、爱心超市,生活很方便,遇到问题,工作人员都会帮忙解决,如今的生活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刘新庭说。
社区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可见,“新窝”不仅能够安身,更能够安心。该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工程,不仅为搬迁户安一个家,更为搬迁户安一颗心,为“稳得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