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湖南江华:“增减挂钩” 助跑脱贫奔小康

2020-11-09 14:57:28 来源:改革网湖南 

本网讯 (通讯员 刘明政 毛振铎)深秋,千里瑶山,层峦叠嶂,满目葱胧。走进地处瑶山腹地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瓦窑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现代民居坐落在群山水绕之中,干净整洁的村道巷尾,独具瑶族特色的村级办公场所及门前20万KW的光伏电站,还有即将完工的横跨两岸的瓦窑大桥,正在建设当中的鸡枞菌产业项目基地……俨然一幅瑶山版的“富春山居图”,而这一切得益于江华县委大力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

“瓦窑村曾经是县里挂牌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也是国家级贫困村,2016年我受县委委派到村任第一书记,首先从狠抓村支两委班子作风入手,开启了瓦窑村的‘赶超模式’。”驻村第一书记唐宇回忆道。“2017年,县里出台了‘空心房’治理相关补助政策,我们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由村干部分片带头做村民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当年共完成空心村治理面积70余亩,按政策获得了700多万元的补助资金,捞到了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补助资金,瓦窑村从村民最关切最期盼的民生问题入手,安装太阳能路灯,提升改造户厕,完成了村民房屋的风貌改造,修建了直达家门口的巷道,不断净化美化亮化村庄,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装机容量20万KW的光伏电站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为村里带来十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这些都没有花村民一分钱。村民的满意度更高了,干群的干事创业激情和内生动力充分激活,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经过近几年的蜕变,该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产业村,从落后村成为了先进村。


以往,因规划滞后、建新不拆旧等原因而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已成为制约江华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占用大量优质土地,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既不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又不利于村容村貌改善。“‘增减挂钩’项目的目的,就是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通过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把节余周转指标异地流转交易,收益用以支持“空心村”治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江华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魏远明介绍说。

为此,江华县委敏锐地洞察并积极利用国土资规、政策机遇,以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空心村”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村委实施、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农民积极支持并自觉自愿参与项目建设,实现了“以补促拆,以拆复地,以地生财,以财哺农”的目的。县政府对实施项目的乡镇人民政府按1.5万元/亩进行奖励;对项目实施村按旱地10万元/亩、水田12万元/亩的标准奖励,2017年颁发奖励资金9500万元,最高的村达到915万元。对表现突出的乡镇人民政府实行单项表彰,对排名靠后的党委书记一次由分管领导约谈,第二次由县委书记约谈,第三次是进行追责问责,确保项目加快推进,形成了“争着上、抢着干”的喜人局面。


三年来,通过“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共拆旧复垦农村闲置建设用地1万余亩,拆除“危、旧、破、残”房屋3万余间,复垦6800亩,流转交易农用地1789余亩,实现交易收益全部反哺美丽乡村建设,共完成巷道建设1300千米,安装路灯1.3万盏,农户卫生厕所改(新)建11172户。此举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改善了人居环境,有力加快了该县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步伐,探索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