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实施“四大工程” 打造农综改的“赤溪样本”

2020-11-06 17:00:19 来源:改革网 

改革网讯 10月13日,参加“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的30余名外国使节走进福建福鼎市赤溪村调研。30多年来,赤溪村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脱贫之路,给外国使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他们的大力称赞。

近年来,福鼎市赤溪村以被列入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通过实施“村企合作、利益联结、党建引领、景村融合”四大工程,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发展四项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学可复制的“赤溪”模式。2019年,赤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8.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2698元,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实施“村企合作”工程

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赤溪村依托白茶产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引入外来资本,实行有效运作,推动资源变资产、变股金。

针对山区乡村缺乏资源、缺乏能人带动等难题,赤溪村与龙头茶企六妙公司合作实施畲村白茶产业园项目,村集体以农村综改资金150万元、“中国扶贫第一村”品牌资产、土地资源入股(共占股35%),日常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每年从企业中获取入股分红、固定收益,既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又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

针对乡村旅游产业投入大、招商引资的企业实力差、投资规模小等难题,赤溪村依托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和太姥山西南麓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福鼎全域生态旅游发展,与国有企业太姥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分别按49%、51%的股份比例,联合成立赤溪旅游投资公司,实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湖里岗玻璃观景栈道及景观索桥等旅游配套项目,打造以赤溪为中心的4A级旅游景区。

2019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额达2160万元,占全村产业收入总额的40%,仅湖里岗玻璃观景栈道单个项目,运营收入达100多万元,旅游相关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此外,赤溪村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全市率先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对集体土地和闲置古民居、宅基地等进行统一收储、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原闽东电力桑园水库电站位于赤溪村的荒废宿舍被改造建设为畲家客栈,探索采取委托经营的方式,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的项目管理,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

实施“利益联结”工程

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要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群众口袋富起来。

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赤溪村引进宁德山海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该模式由公司按成本提供菌包,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种植,公司定期派人技术指导、开展业务培训,并做到足额收购。

“小蘑菇”带动群众“大收益”。以秀珍菇为例,每个大棚可种植菌包4万个以上,一个大棚一年能够给赤溪村农户带来净利润16万元。

赤溪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茶青销售”模式,将200多亩土地流转给六妙茶业,由茶企出资将其改造为生态有机茶叶基地,并雇佣被流转的农户管护自己的茶园,茶青由茶企以不低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农户除了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外,还提高了茶青销售收入,同时企业的效益也得到保障。

今年6月份,中国茶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教授正式担任赤溪畲村白茶产业科技顾问,从白茶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茶叶生产加工等方面入手,以科技成果的方式助力赤溪招商引资,推动白茶产业“一产接二连三”有机融合,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

此外,赤溪村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业,依托闽东乡村振兴学院赤溪分院、烹饪协会赤溪分会等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开办特产店、农家乐、小超市、特色民宿等,不仅让赤溪“有景看”,更能“留得住”,推动旅游产业提升和群众增收“双赢”。目前,生产经营性收入已成为赤溪村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9年,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80户,占全村的44%。

实施“党建引领”工程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赤溪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中心村大党委”试点和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党员先锋指数和“晨巡晚议日结”机制,畅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渠道,有效解决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产品销售等难题。对于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模式运作,尊重群众意愿,激发主人翁意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为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

赤溪村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同意,把禁止捕鱼、严格管控茶叶质量、实施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赤溪村规民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村党总支还与慈善社工组织、市妇联合作,通过“三社联动”机制成立赤溪畲乡巾帼创业社,培训妇女进行鹅卵石手绘及工艺品创作,目前已吸纳村内创业人员38人,年龄最大的60岁,实现“农闲不闲、家门口赚钱”。

同时,有关部门还在赤溪村设立法官、检察官工作室和“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实行多方参与化解矛盾的大调解模式,切实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

此外,赤溪村弘扬和传承“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通过编纂《赤溪村志》、举办农民丰收节、“四月四”凤凰节,选树村里的好儿女、文明家庭等,教育引导村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疫情期间,赤溪干部群众自发捐资购买6000个白茶饼(价值近50万元)赠送给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在村民的感召下,茶企、茶业协会等也纷纷参与了捐赠,此次行动汇聚着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深情厚意。

实施“景村融合”工程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赤溪村山青、水绿、天蓝,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结合全市实施“美丽镇村·百村整治”工程,对长安新街外立面进行改造,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引导农民对房前屋后边角地进行改造利用,栽植花卉苗木,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扎实推进“一革命四行动”,采取“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模式,将卫生保洁等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加快改水改厕、污水管网铺设、实施生态水系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推动沿街、沿岸、沿山等一批景观带建设,启动实施水街沿线景观带、坡屋顶改造、生态旅游公路、花海田园农业观光等项目,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主客共享”。

——注重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遗迹遗存,弘扬畲族文化、扶贫文化底蕴等,将传统故居杜家堡改造成扶贫展示馆,形成“漂亮房子”等独具闽东畲乡风情的特色街区。

此外,赤溪村结合深化全国茶叶有机肥代替化肥项目实施试点县创建,全面禁止使用除草剂,倡导不用化学农药,并开展毁林种茶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九鲤溪流域多次出现堪称“水中大熊猫”的濒危物种“桃花水母”,获评“福建省森林村庄”称号。(福鼎市委改革办供稿)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