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营商环境土壤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0-11-04 11:04:51 来源:本网稿件 

2019年底,我国新设市场主体达6202.81万户,较2014年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前翻了1倍多

□ 吴璟桉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公平公正监管不断强化、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合法权益保护不断加力,为深入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呈现出积极成效

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释放。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企业开办原来耗时费力,现在不到5个工作日就能办成。2019年年底,我国新设市场主体达6202.81万户,较2014年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前翻了1倍多。2013年以来,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增加1亿人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以前用时至少一两年,如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保障了疫情期间社会运行。今年实施了超过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3%降为1%,继续执行16%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费率(原为20%)。同时,“无接触”“不见面”等政务服务,有效维护了生产生活运行秩序、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

掀起了全国各地改革浪潮。自《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辽宁、黑龙江、青海等地相继出台、修订或正在起草地方条例;一业一证、电子章、口岸分类验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一照多址、证照联办、一枚印章管审批等多项改革列入地方条例。

当前阶段优化营商环境的五大重点

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国家相关部署,当前阶段我国营商环境优化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聚焦运用“新技术”,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要加快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信息标准化,明确责任和流程,切实打通“信息孤岛”。要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除法律法规特殊规定事项外,实现各类事务网上全程可办,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政务服务。要加快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标准化建设和电子证照跨省互认,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借助大数据等方法,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探索“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模式,适应新发展需求。

聚焦探索“新制度”,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基。要通过综合授权等方式,支持地方改革,施行经验复制推广和问题曝光问责制度。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快清理不涉及重大项目布局又不触及安全底线的审批,切实改变“以批代管”的情况。要放开口岸服务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收费标准。要继续推进跨境电商试点建设,支持海外仓发展,探索与贸易新业态相适应的结售汇管理方式,推动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

聚焦再造“新流程”,为优化营商环境立规。要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要探索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减少办事环节和所需证明材料。要大幅精简各类多头重复审批,并全面清理规范各类管理措施以及借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名新增的审批环节,严防变相审批和违规乱设审批。要取消可以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审批,以及本应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事项审批,如购置大型专用设备、选择经营网点位置等。要广泛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要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强化税务、社保、金融、市场监管等环节协同办理,扩大简易注销范围。

聚焦引入“新主体”,为优化营商环境建群。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企业诉求“接诉即办”。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好差评制度,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要充分听取外国商会、外资企业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外资企业关切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做好安商稳商、招商引商工作等。要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落实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不得设限,并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聚焦强化“新监管”,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要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有效做法,减少人为干预,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要加快完善各领域监管标准体系,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行业制定更高水平自律标准。要守好安全和质量底线,针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必须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的严格监管。探索创新新兴产业监管标准和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有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合理分配国家、区域、省市县之间的监管力量,依托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提升基层承接能力。

各地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方向

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优化营商环境要因地制宜,围绕以下方面施策促进区域发展:

坚持苦练营商环境“基本功”,降低市场和社会运行制度成本

目前许多地方建立了地方的一网通办平台,比如,上海的“随申办”、深圳的“深i您”、重庆的“渝快办”、天津的“津心办”、成都的“蓉e行”等等。许多地方还结合告知承诺、区域评估、并联审批、机构改革等手段,重构了审批流程,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基本功”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比如,我国人员异地工作生活、企业跨区域经营活动日益频繁,为此国家正在推进电子证照跨省互认,加快实现“跨省通办”。深圳的“智能秒批”已覆盖了人才引进、高龄津贴申请、网约车/出租车驾驶员证申办、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等220个事项。上海的“一业一证”,将一个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14个试点行业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88%、审批事项减少了76%、申请材料减少了67%。福建莆田探索“自己‘批’网上办”审批服务模式,用“开卷式”审批系统,使企业群众可以自行逐项对比审批要点。

立足重点产业发展“主阵地”,释放经济和产业发展动力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有效释放生产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在准入、运营、监管等环节,针对产业发展痛点去优化营商环境。如上海为适应O2O互联网等连锁企业线下快速布局扩张需求,推进“一照多址”改革(经营网点在一张经营执照上附记备案即可,无需再一一申请营业执照),为企业快速发展赢得了时间。三亚为发展邮轮产业,对进境邮轮采取提前登轮办理船舶联检手续,使游客获得更高效的通关体验;为发展会展产业,利用驻场监管免担保政策,实现高货值货物零担保入境参展。成都为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成400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带动社会总投资100亿元,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城转移转化。

着眼打造区域功能“升级版”,发挥营商环境关键性促进作用

营商环境可以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使之成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和各类经济活动的交汇点,形成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网络功能枢纽及其节点地位。比如,上海为强化城市的国际化功能,在率先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础上,又进一步探索了“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各管理部门可通过平台共享数据信息。申办人只需面对一个平台、一次性提交信息,可以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海南为发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功能,创新实施离岛免税商品检验检疫口岸监管模式,并推动无纸化改革,旅客全程无须留存纸质单证,仅凭身份证即可实现“秒办”提货。长沙为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功能,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造绿活动,建立健全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综合交通等体系。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海上丝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