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中国饭碗”更牢更稳!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

2020-11-04 12:41:43 来源:改革网湖南 

 改革网湖南11月4日长沙电(记者 邢成敏)天上午,记者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三代杂交晚稻测产及周年亩产突破3000斤

发布会现场

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一直居国际领先地位,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团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等指示精神,创新建立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选育出的先锋组合“叁优一号”在湖南双季晚稻高产栽培试验示范中创造了高产记录。

据了解,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第一代)、以光温敏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第二代)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三系法”受恢保关系制约,配组不自由,选育强优势组合的机率小;“两系法”打破了恢保关系限制,但仍存在杂交稻制种和繁殖风险问题。

第三代杂交水稻是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不仅兼有三系法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法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繁殖、制种存在风险的缺点,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途径。

目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并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叁优一号”等苗头强优组合。

据悉,“叁优一号” 2019年在湖南衡南、湘潭、桃源等不同双季晚稻生态区进行一季晚稻(6月中旬播种,但前作未种早稻)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其中衡南县经专家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1046.3公斤,实现了常规生态一季晚稻单产的重大突破。

2020年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的高产攻关示范,在湖南衡南、湘潭及桃源等地进行了双季晚稻超高产攻关试验。经过考察,示范点每亩颖花量多在5000万以上,其中衡南亩颖花量最高达5800万。特别是今年南方稻区结实灌浆期遭遇近60年少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的不良气候情况下,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表现耐寒性强、产量高。

11月2日,由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工作在湖南省衡南县清竹村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现场进行了双季晚稻测产。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统一的程序和公式进行测产与计算,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该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

第三代杂交晚稻测产及周年亩产突破3000斤意味着什么?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提高单产、二靠扩大面积。双季稻周年亩产稻谷突破3000斤可谓“一箭双雕”:不仅是周年单位面积单产的提高;而且可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而这是增加水稻播种面积的有效举措。

尤其在疫情爆发之年,水稻等主粮生产又遭遇多年未有的不良气候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效更是难得。2020年袁院士基于这些成效提出“3000斤工程”设想,即2021年起在南方8省开展双季稻周年亩产3000斤目标攻关示范,这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支撑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在湖南一般性光温生态稻作区作“双晚”种植,播始历期仅75天,亩颖花量高达5800万,亩产达到911.7公斤,不仅是水稻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继续领跑国际,充分彰显了国家科技创新成就。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