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融合背景下苏通两地的文化产业建设:机遇、挑战与未来
郭怡宁,陆超然,谢佩洁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了苏州和南通间的跨江融合,而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文化产业的建设成为了两地融合过程中有待聚焦的关注点之一。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其建设进程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从经济、政策、交通、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对苏通两地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的建设措施,为其未来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关键词:苏州;南通;跨江融合;文化产业;机遇;挑战;当下对策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将苏州和南通置于了一个协同共进的空间格局大背景之下,随着经济布局的不断深化与互通渠道的持续拓展,这两座城市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变得日益密切,两地间的融合协作已然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众多方向中,产业领域无疑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作为最具创造力与潜力的第三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产业建设的扶持重点。然而,在众多政策措施尚且处于探索期和试验期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建设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如何正确认识并把握其在新常态下呈现出的机遇兼挑战、通过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为之提出有效的建设措施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难点所在。
一、机遇与条件
(一)历史文化的契合度
江南文化以其沟通南北、汇集文明的包容性,使得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资源各有千秋、多元互补。其中,苏州和南通两地的文化更是相近相融,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南通与苏州隔水相望,共享水乡、古镇等江南文化的基因,彼此之间习性相近、民风相随,人文资源交织重叠,这些都为苏通一体化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认同基础。而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的重点城市之一,集中了古都、园林、商埠、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等文化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地文化。同样,南通的“江海文化”与“纺织文化”亦源远流长。在浓厚历史底蕴和相似文化谱系的基础上,苏通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加强“江南文化”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交通设施与地理格局
置身于江南水乡,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渠道是苏州自古以来便拥有的先天性地理优势。便利的水运不仅加强了这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往来,更是为产业与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苏州正在继承江南“因水而兴”的特点上继续加强探索新型的交通模式。
尽管相距100多公里,但苏通两地间日益健全的交通体系正在一点一点拉近二者的距离。其间以沪通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北和沿海高速公路为基,沪宁铁路、京沪铁路、沪苏通铁路等铁路为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使得苏州与南通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都市圈和经济核心圈。江苏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的获批,如东-南通-苏州-湖州线路则更是使得苏通间形成了0.5-1小时交通圈。随着上海第三机场落于南通的立项,南通和上海实现了“零距离”的全方位的接轨,这能够帮助南通更加快捷地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从而和上海接轨的第一城苏州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苏州本地并无机场,主要依托苏南硕放机场与上海虹桥机场,这对其国际化发展有一定制约,而拥抱南通也将为其带来更多市场机遇。
基于以上的几点,苏州和南通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雏形,对外开放的包容政策与城市群的建立为两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与管理理念,在强大的辐射力与聚集力的加持下,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空间文化载体由是形成,为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前提。
二、风险与挑战
(一)行政壁垒的隔阂
部分地区行政壁垒的存在导致了苏通两地联动性的不足,在成本投入、利益分配产生一定冲突时难以协调。此外,两地联席会议执行力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使得其制定的一系列融合政策措施难以具体实施落地。同时,两地融合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且不是很完善,难以形成贯通的融合机制,难以引入高素质人才,由是阻碍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因素的流动,这些都不利于文化大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截至2015年,苏州市文化制造业营业总收入为2038亿人民币,而南通市的文化制造业营业总收入仅为703.6亿人民币,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南通发展迅速,但仍与苏州有很大差距,在资金、人才、区位方面优势欠缺。南通基础教育发展较快,职专科教育发展完善,但文化产业产量较小、发展相对苏州较慢,难以吸引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与苏州在文化创意竞争力方面差异较大。
尽管苏州文化产业态势相对良好,本科人才较多,但如何使人才、科技、创意等要素在两地间合理流动才是苏通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成熟,同时竞争力大,苏通周边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也发展迅猛。若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恐会造成吸虹效应,导致苏通人才大量流出,进而难以推动产业深度对接。
(三)区域文化产业同质化、形式化严重
资本对文化的关注重点往往会聚焦于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上,而忽略其本身的传承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市场很容易为了追逐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陷入形式主义和单一化的怪圈,进而导致其宝贵的独特性。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古镇文化正是这种现象的显著体现。因此,在苏通融合中如何规避文化产业同质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也无疑成为了苏通两地文化建设的一大挑战。
三、建议与措施
(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
1. 打造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苏通文化产业之间的协同共建与优势互补,为文化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这其中,跨区域文化沟通及“以文带产”的项目合作是最具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领域。
最新数据显示,苏州市2019年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年营收660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而南通在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如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区)、南通家纺文化创意产业园、如皋软件园等,但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吸引度与国际知名度仍相对较弱。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及核心城市,苏州可以利用其自身发展型城市的辐射联动作用,加强区域间的资源共享,集聚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扩大国际品牌效应,共同构建文化产业创意线路。而南通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供应量充足,发展空间广袤。比如南通美术名人众多,但其中很多雕塑、园林艺术家都“下海”搞起了装潢,这些实质上都是文化合作思路上的重大突破。
2.产业的创新研发
在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苏通两地的文化产业亟需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整体优化区域间市场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老一辈的文化遗产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由此更加凸显了文化与时俱进的革新的必要性。当代文化产业可以多借助互联网技术,联动新媒体矩阵促进科技、经济与文化的交相融合,通过知名IP合作、开发衍生品等形式“旧瓶装新酒”,促进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与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完善文化市场建设
1. 实现市场一体化
现代化的文化市场是产业开展实践和沟通的场地,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建设对苏通两地文化的整合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内部的协调机制,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苏通两地的文化市场需要着手进行主体规模的适度扩张与参与要素的合理分配,在兼并重组多元性质单位的基础之上,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牵头、中小型文化企业辅助的市场主体产业布局,以便于未来横向与纵向的功能施展;同时,两地市场还需要注重文化的引入和输出,促进市场要素的流通与调配,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两地发展不平衡状态,也将为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型平台提供部件的支持。
此外,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也是文化市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流通性和不一致的监管机制的影响下,苏通跨区域合作在扩大管理范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的管控力度。针对这一点,两地有关部门需要在了解现状的前提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力求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减弱隔阂效应,促进两地文化市场监管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磨合,以此健全监管体系,构建互通共享的规章政策。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搭建
公共大众是文化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帮助文化产业功能落地的有效举措之一。为了帮助市场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两地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公益项目活动的开展,挖掘并充分开发当地文化的特色,以此打造联动的城市品牌,促进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三)注重培养文化认同感
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开展一切文化建设活动的理念基础,也是推动文化有机融合的内在精神动力。在整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增强苏通两地民众的文化协同精神与文化认可程度无疑是促进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
学校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的学校需要充分运用自身专业导师、高质量教材与系统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围绕交流与融合这两个关键词,结合苏通两地的历史背景与实时现状,针对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伴随性质的文化教育和三观培养,使他们在耳濡目染的熏陶过程中自觉形成友好的认同基础,提升自己的素质与涵养。
同时,社会要积极发动媒体机构和产业的外宣平台,不定期通过公益广告投放、品牌活动开展等形式对公共大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由是增强内聚力的规模效应,促进融合共生这一集体性区域品质的形成,为两地人民打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培娟.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苏州段文化产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20(18):89-90.
[2]花建.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使命、优势资源、实施重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22(04):32-48.
[3]孙亚南.新常态下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10):65-68.
[4]陈梓立.江苏省文化制造业现状分析及效率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5] 邢军.推进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化建设[N]. 安徽日报,2018-12-04(006).
[6] 田林.文化凝聚力下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N]. 社会科学报,2019-02-28(001).
[7] 张淑芳.长三角城市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08):43-48.
[8] 沈杰,周继洋,王雯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建江南文化品牌路径选择[J].科学发展,2020(0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