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义务教育放在脱贫攻坚首要位置

​——访国家发改委社会司二级调研员陈剑平
2020-10-27 13:22:39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部署,在全国范围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近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司二级调研员陈剑平接受记者专访,畅谈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在教育、文旅等方面的斐然成果。

问:在您看来,我国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中央围绕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2月,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2019年,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中国减贫方案,充分肯定中国减贫成就。今年我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问:您长期从事教育领域相关工作,按照“教育是从根本上减贫”的说法,您能否介绍下国家发改委都从哪些角度来推动教育扶贫?随着减贫事业的发展,教育扶贫又有哪些新变化新举措?

答:脱贫攻坚,教育先行。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发展放在首位,把保障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着力推进教育公平。

一是攻坚“全面改薄”,保障义务教育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改委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教育扶贫,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先后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聚焦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突出短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

“全面改薄”是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国31.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三区三州”基本消除城镇“超大班额”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改委通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专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32个县)实现全覆盖支持。

二是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截至2019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4000人,其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由15万减少至500人。

三是落实技能脱贫,扩大职教受益群体。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需求的学生能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建档立卡户中的劳动力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利用优质职教资源开展精准扶贫,东部地区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职教育,毕业后根据学生意愿优先推荐在东部地区就业,为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创造机会。

截至2019年底,800余所职业院校参与东西协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招生倾斜力度,中职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达到31.5万人,高等职业院校近5年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7类资助对象234.8万人。

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精准施策工作力度:一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强教育保障。2018年、2019年、2020年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分别安排27亿元、27.4亿元以及不少于35亿元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改善义务教育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中,对“三区三州”义务教育项目实行单独测算、优先保障、尽量满足。

二是全力支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建设。2019年,国家发改委专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余亿元,支持12个省份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配套义务教育学校等建设。2020年,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单独拿出10亿元额度,追加支持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的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5个特殊困难省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经综合分配,5个搬迁安置重点省区安排义务教育中央投资23.33亿元。

三是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大力推进中小学改厕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学“厕所革命”重要批示精神,从2020年起,专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重点支持部分中西部地区开展中小学集中改厕,项目实施优先和主要投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

四是学前教育全部投向“三区三州”。改变学前教育项目安排方式,2020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3亿元,全部投向“三区三州”地区,更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

问:2019年初,您在司里开始分管文化旅游领域相关工作,围绕旅游产业扶贫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生活质量处的同志们一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实施旅游产业扶贫。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方案》,2019年~2020年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2.6亿元,支持635个项目建设。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地方申报对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具有直接和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强化监管,按月调度,定期通报,推动项目保质保量加快建设,力争尽早发挥建设效益。

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召开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组织编撰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通过会议交流、实地调研、成果借鉴等方式,促进互学互鉴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实现乡村与景区共生共荣、共建共享。

三是全方位支持我委定点扶贫县旅游发展。安排河北灵寿、吉林汪清、广西田东各增补2个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19年~202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900万元予以支持。邀请3个定点扶贫县参加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将灵寿县漫山花溪谷景区、汪清县百草沟镇、田东县“芒乡红城四基地”等三个案例纳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与人事司共同组织携程集团,分别赴3个定点扶贫县实地调研、交流座谈、线路踩点,并推动在携程App上线3个定点扶贫县旅游线路和扶贫产品。通过国家发改委两微和委属媒体《中国改革报》专版介绍旅游扶贫工作情况,大力宣传推介3个定点扶贫县的文化旅游特色资源。

问:回顾长期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历程,您有哪些心得体会?

答:谈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主要有三项体会:一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断加深对脱贫攻坚重要政策文件的理解认识,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上来,这样,脱贫攻坚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要“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要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真抓实干,增强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获得感。

三要“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攻坚啃的都是“硬骨头”,自然困难重重,只有不惧艰难,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开拓进取,久久为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