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为“治蜀兴川”提供强劲支撑和永续动力

——“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系列报道之一
2020-10-21 11:10:21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李艳婷 

写在前面: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从1984年国家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至今已走过37个年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四川省开发区已发展到144家(国家级开发区22家),位列西部地区第一。以约占全省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约80%进出口、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0%利用外资和30%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四川省改革开放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主支撑。今年7月,四川省首次对全省开发区进行统一标准整体评价、分类考核,共评出29个“优秀开发区”。9月,四川省发改委开展主流媒体“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活动。即日起,本报对记者采访到的“四川优秀开发区”部分典型及经验做法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何子蕊

在成都,每天有4000多辆汽车从经开区产出、销往全球;“成都高新造”大陆地震预警系统最快预警时间已提前至61秒。在德阳,开发区已制造出全球最大的模锻压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世界首台百万水电机组等一批“大国重器”。在南充,中科九微生产的芯片分子泵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在绵阳,面积仅为17.1平方公里的游仙经开区2019年主营业收825亿元,年均亩产近390万元……

四川省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已走过32年历程,开发区数量已发展到144家(国家级开发区22家)、居西部第一,以约占全省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约80%进出口、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0%利用外资和30%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省改革开放排头兵、区域经济增长极、现代产业集聚区。

量质提升 稳中有进势头良好

今年7月30日,“2020年四川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正式对外公布。此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衔接国家部委对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考核办法,结合该省实际,共设置了发展实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6个方面28项可量化指标,首次对全省包括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在川设立的开发区进行了统一标准整体评价、分级分类科学严谨考核,共评出29个“优秀开发区”(5个国家级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

据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此次考核评价看,全省开发区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具有“发展质效全面提升、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开放合作不断突破、绿色发展取得进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主要特点。全省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超4400家、研发机构超1900家、创新服务机构超700家、金融服务机构超3200家、工业设计机构超900家、物流仓储机构超3200家。全省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开发区有11个、税收收入超过30亿元的有11个,29个优秀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全省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总量达638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852亿美元;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开发区企业“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在发展质效提升的同时,全省开发区综合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量等明显下降。

创新引领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当前,四川正处于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区域协同发展主阵地、全面开放合作主平台、产业转型升级主力军,开发区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责任。当然,全省开发区目前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足,在发展质效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四川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介绍,为抢抓战略机遇,引导开发区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四川省于2019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全省开发区开展综合评价考核,加强科学管理和精准服务。四川省发改委开发区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次对开发区评价考核,不仅发挥了“指挥棒”作用、评出了优秀、激励了先进,而且对全省排名后3个开发区进行了约谈整改,此外,将系统梳理此次评价考核数据成果,编制发布全省首本开发区发展手册,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综合评价考核作为加强开发区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持续抓好抓实,并以此为起点,形成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按照《实施意见》,四川省将进一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园区。鼓励全省各地引进社会资本主导、参与开发区或“区中园”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鼓励各地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区或“区中园”;鼓励开发区围绕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为治蜀兴川和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和永续动力。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