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为扶贫 奏响小康新篇章

2020-10-20 12:32:13 来源:本网专稿 

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大型能源央企,将自身优势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结合,在扶贫中发挥关键作用,彰显中央企业“国家队”“顶梁柱”责任担当

中国石化为甘肃东乡布楞沟村引来幸福水、修通惠民路、建设新农村

中国石化在东乡推广种植的藜麦喜获丰收


□中国改革报记者 焦红霞

□实习记者 吴昊

“以前我们要出村去镇上买东西,山路就得走一个小时,生活生产物资从外面运进来成本就会翻倍。”回想起2013年以前,“村通村硬化路”建设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占海很是感慨。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陡峭、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布楞沟村,叮嘱大家“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这一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正式承担了东乡县布楞沟流域定点扶贫任务,由此与东乡结下不解之缘。

如今,在中国石化的帮扶下,布楞沟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特色产业也红火了起来,校园里书声琅琅……望着“村通村硬化路”整洁的路面,马占海说:“这条路修好后,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我们这里养的羊也方便卖出去了!”

中国石化在东乡县的扶贫成果,是近年来中央企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力军,全力以赴做好贫困地区帮扶工作的缩影。10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于北京举行的央企扶贫论坛上表示,国资央企和扶贫地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了产业有效益、群众有收入、企业有回报、地方有发展的良性循环,彰显了中央企业“国家队”“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至目前,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已成功帮扶22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千亿元,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大型能源央企,将自身优势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结合,在扶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深度贫困区全方位帮扶

东乡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平均海拔超过2100米,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是甘肃省甚至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之一,素有“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的说法。

8年来,中国石化结合当地扶贫规划,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从援建基础设施、帮扶特色产业发展到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从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当地教育发展到关爱群众生命健康,从修复生态环境到建设美丽乡村,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帮扶工作,切实帮助当地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产业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国有骨干企业,中国石化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稳扛好。”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表示,“今年以来,我们在帮扶的8个县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50个,持续围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了解,该公司自198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探索出了以消费带动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中国石化扶贫模式。目前,中国石化总部共承担8个县的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任务,其中7个县已顺利脱贫摘帽,东乡县也将于今年如期脱贫;所属企业还承担着全国709个村的扶贫任务。

与中国石化类似,国家能源集团在全国9个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县,推进全方位帮扶工作。“我们认真贯彻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细做好生态、教育、医疗等扶贫工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刘国跃表示,“截至目前,山西右玉、内蒙古宁城、西藏聂荣、陕西米脂和吴堡、青海曲麻莱等已经成功脱贫,挂牌督战的凉山州两县正在全面做好脱贫验收自查工作。”

在扶贫工作中,国家能源集团坚持生态优先,面对青藏高原生态脆弱问题,该公司在青海曲麻莱县设立生态扶贫基金,开展黄河源头生态修复。2019年,国家能源集团共投入生态扶贫资金1630万元,其中,曲麻莱县黄河源头生态保护项目共投入1450万元。

刘国跃介绍,国家能源集团坚持“志智双扶”,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4亿元以上,援建11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切实把贫困的孩子培养起来。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异地搬迁、改善住房条件、修建乡村公路、新建跨河大桥、完善饮水工程、改善医疗硬件和服务水平,国家能源集团始终坚持保障当地民生之所需。

因地制宜发挥能源优势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通过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措施。记者了解到,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以清洁能源开发带动脱贫攻坚,是诸多能源央企的“扶贫法宝”。其中,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在扶贫援藏的过程中,利用藏区水电、光照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西藏实施了清洁能源扶贫的战略部署。

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的尼玛县,平均海拔4800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150毫米,年蒸发量2000多毫米,是全国少有的孤网运行缺电县。截至2016年,全县电力供应仅靠一座小型水电站维持,全县年人均用电量为15千瓦时。长期的电力资源匮乏不仅给民生带来极大困扰,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建设带来极大阻碍。

2016年6月,中国华电启动尼玛县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工程建设。在海拔4588米的雪域高原,援建项目部在短短100天内,克服高寒缺氧、日照强、风沙大等恶劣气候,顺利实现了一期项目投产发电目标,创造了高海拔、高寒地区光伏、储能工程建设的奇迹,根本上解决了尼玛县电力短缺和长期停电的历史。

据中国华电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罗锦华介绍,中国华电把扶贫援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公司自身的优势,2012年以来,在包括西藏和四川藏区已投资365亿元,同时用于扶贫资金超过了10亿元,助力西藏、四川等10个藏区深度贫困县实现了脱贫。

光伏扶贫是能源产业扶贫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能源转型和脱贫攻坚“双重效益”的有效途径。除了中国华电,国家能源集团也将光伏产业应用于扶贫开发。2018年6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捐建总装机容量1.49兆瓦的山西右玉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开始带动当地长期发展。刘国跃表示:“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实施产业扶贫,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水电开发也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2019年4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宣布批准阿合奇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成为继2018年9月陕西榆林市横山区获批脱贫退出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又一个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据中国华能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刘嘉晖介绍,中国华能自2005年开始在阿合奇县开展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工作,2009年在该县投资18亿元新建水电站,于2012年投产,至今累计上缴利税超过2.5亿元,占当地财税收入的一半,有力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华能还依托该水电站,增加了约4.5万亩农业灌溉区域,并在当地投资1300多万元,在灌溉区域建7万余亩沙棘种植区域。水电开发为当地带来了诸多综合效益。

互联网开启扶贫新路径

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能够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在能源央企中,中国石化把消费扶贫当作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自身内部消费优势、渠道优势和企业专业化运作优势,将消费扶贫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解决消费扶贫“产、供、销”中的一系列难题,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精准脱贫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也大力开展消费扶贫。2018年~2019年,该公司购买剑川县“高原苹果”“五彩洋芋”“剑川黑蒜”和民丰县农产品“大枣”“核桃”“葡萄干”等约660吨,购买金额达1600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中国电建诸多驻贫困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通过“直播带货”拓宽了贫困地区的增收渠道。

对于消费扶贫,销售渠道的保障尤为重要。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5月12日,在国资委指导下,国网电商公司联合97家央企打造的央企消费扶贫数字平台上线。该平台汇集97家央企,开设包括中国石化等央企扶贫馆95家,累计入驻商户361家,上架来自各央企定点帮扶246个贫困县的农特产品5300多种。该平台的上线,使“互联网+扶贫”成为扶贫的“新路径”。

“国网电商公司基于国家电网电商扶贫平台建设运营经验,推动扶贫资源共享共建,扶贫数据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全面对接,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广域高效协同。”据国家电网电商公司总经理王延芳介绍,该平台创新消费扶贫模式,面向农户、产地、合作社、产品、客户,打造央企消费扶贫统一平台,形成了全环节在线交易、多场景精品推介、全链条精准溯源、互动式助农惠农、多元化互通互惠五大应用场景。

“央企消费扶贫数字平台实现了既有平台的数据、业务、账户互联互通,打造了国内最强合力的消费扶贫新模式。自平台上线以来,上架在售扶贫农产品4875款,帮扶贫困户已超过400万户,累计注册用户97.51万人,交易订单5.7万个,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王延芳表示。

(本文配图由中国石化提供)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