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从贫困户到“农场主”的蜕变

——记四川朝天区2020年“十佳示范脱贫户”谢春军
2020-10-20 13:49:42 来源:本网专稿 编辑:李艳婷 

清晨,一缕缕炊烟从农家房顶升起,慢慢地和乳白色的秋雾融合在一起,向远方飘去。

“圈里的这几十头猪可是我家的‘金疙瘩’,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不仅让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走上了产业发家致富的道路。”在四川广元朝天区朝天镇双坪村二组的金莲家庭农场内,贫困户谢春军和妻子杨金莲正将一桶桶饲料倒进食槽里,看着欢快进食的猪仔,夫妻俩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现年44岁的谢春军,憨厚朴实、稳重可靠,就像他家屋后的大山。以前,谢春军全家6口人仅靠着几亩薄地为生,家中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儿女都还在读书,谢春军和妻子一年四季在黄土地里刨弄,也仅仅够家人糊口。为增加收入,谢春军和妻子还抢着农闲时到处打短工,却依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2014年,谢春军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60多岁的老父亲食道癌手术花费了5万多元,谢春军自己仅支付了9%。“政策真的好!除享受了医疗扶贫相关政策,我们家还享受了危房加固、教育扶贫等政策,大女儿还在德阳安装技师学院接受了三年免费职业教育,去年顺利毕业,目前在成都工作,已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顶梁柱。”

“‘穷帽子’要摘彻底,光靠政策支持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自力更生。”2016年,在朝天区应急管理局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谢春军申请到了5万元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并在技术员手把手的指导下,种下了重楼、白芨等5亩中药材。2017年,谢春军又和妻子养殖了500余只跑山鸡,当年年收入超过4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今年1月份,受疫情影响,谢春军不能外出务工,经过反复思量和家人商议,谢春军决心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在各方的帮助下,谢春军筹备资金7万多元,建起了一百多平米的标准圈舍,并从邻近的养殖户处买进了13头仔猪和3头能繁母猪,走上了养猪致富路。

向邻近的养猪场和其他养殖户“取经”,收看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自学养殖技术,参加当地的养殖技术培训班……谢春军是个爱钻研爱学习的人,发展生猪养殖后,他在村里农技员一对一的指导之余,还抽空在手机上学习新技术、关注猪市行情等,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养猪方面的“能手”。

“只要能够发家致富,把日子过得更好,再苦再累我们都不怕!”清扫猪棚、消毒防疫、拌食饲料,谢春军夫妻俩起早贪黑,精心照料着圈舍里的“致富猪”。今年6月份,谢春军夫妻养殖的13头生猪出栏,纯收入近6万元。初尝养猪的“甜头”,谢春军高兴之余,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生猪出栏后,夫妻俩一合计,将养猪场扩建到400余平方米,又陆续购进了7头能繁母猪和部分养猪设备,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声有色。

“在家有特色产业,在外还要有就业门路。”多点开花、多门路增收,这是谢春军为自家制定的内外结合增收计划。7月份,谢春军将家中的生猪养殖交给妻子打理后,便收拾好行囊外出务工。10月份,家中的3头母猪即将产崽,谢春军赶回来帮助妻子一起打理猪舍,放好产床后又准备外出。

“猪舍现在存栏10头能繁母猪,20头育肥猪,预计下半年收入将超过12万元。”付出就有收获,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第7个“扶贫日”,谢春军作为朝天区“十佳示范脱贫户”登上了领奖台。从“一无所有”的贫困户摇身变为“农场主”,谢春军知福、惜福,更知恩、感恩,他告诉记者,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感党恩,是党的好政策让他脱了贫、致了富,他将和其他贫困群众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冉金鹭)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