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新时代文明实践催生乡风文明新气象

2020-10-18 11:12:14 来源:改革网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把乡风文明建设从政策规划层面聚焦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领域,围绕破题推进、深耕内涵谋新做实、寻根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


边做边思,在探索中创新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用村规民约连接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近年来,襄州区紧密结合乡村治理实际,宣传发动、规范有效、依法依规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修订工作。将村规民约根植于乡土社会制定村规民约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懒汉行为等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制和约束内容,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优良传统,对违反的情形,提出相应惩戒措施,不断巩固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分众化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行为理念教育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目前,全415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两约”制定修订工作,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红白事登记操办率在87.5以上,村规民约让群众成社会治理主角”,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不断提升。

用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种子,彰显社会大爱。深入基层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依托志愿襄州APP平台,推动志愿活动线上运行,实现志愿者注册招募、资料管理、活动发布、管理考核等全程信息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以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群体为重点对象,按照“社工+志愿者”以及“专业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结对帮扶、亲情陪护、家政服务、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90%的(社区)开展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组建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参与志愿者近50000余人,结对孤寡老人1000多位,每年开展帮扶活动30000余场次。疫情防控中,基层工作者、“双报到”党员等各志愿者队伍力量以“小我”融入“大我”,将“小善”汇聚成“大善”。

用榜样力量引领文明风尚,唤起精神能量。“服务中心、文化先行”理念,积极开展文明典型选树宣传活动,下发《襄州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实施细则》等文件,把镜头对准一线、对准基层,重点挖掘宣传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草根英雄”和基层涌现出的“凡人善举”,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评选活动覆盖全区13个镇415个村(社区)。借助“襄阳好人”“襄州楷模”等积极推选村镇优秀典型;以各镇为单位,着眼乡村“种文化”工程,开展特色的身边好人、五星级党员、善行义举等典型选树,不断挖掘乡村文明力量,培育农民当文化“主角”。近三年来,已涌现2名“中国好人”,1名全国“乡村阅读榜样”;5名“荆楚楷模”,1个“湖北省学雷锋教学示范点”,1名“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18名“襄阳楷模”,28名“襄阳好人”;168名“襄州楷模”,真正让典型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带动形成人人敬典型,学先进、做榜样的生动画面,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奏出文明乐章


共建共治,在融合中积极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价值

以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滋养润泽农民“精气神”。制定下发《襄州区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操作手册》,依托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搭建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配备文化工作者,抓好文化团队建设,开展村级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大越调皮影戏、向湾村老酒堡、襄北小儿辟邪衣等襄州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彰显乡村文化魅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开展冬桃品鉴会、柳编节、梨花节、丰收节等特色主题文化节;区文化馆、省豫剧团等专业团队以及春晓等民间团队,开展送戏曲、送书法、送民间艺术等文化下乡惠民活动;农技、卫生等部门开展送科技、送健康进村活动。同时,全区按照有场所、有器材、有活动、有品牌等“七个一”标准,把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善行义举榜、村史馆、红白事场所等综合在一起,打造了集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现代科技知识普及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系,实现文化小康全覆盖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乡村社会“主旋律”。在文体阵地建设上融入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襄州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运用历史名人、民间故事、家族家训牌匾楹联等乡风教化资源,引导群众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传习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让好民风焕发出农村文明建设新气象。同时,积极宣传新时代新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切实将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集文化建设、文化宣传、文化惠民、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公共服务于一身的综合平台和重要阵地,实现一个中心多种功能。

以革命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红色“好基因”。襄州区拥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襄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红军枪炮厂旧址、徐窝烈士纪念碑、亚洲最长的人造银河——排子河大渡槽等红色革命优秀文化。借助深厚的革命红色资源,以乡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抓手,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劳动美”社会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峪山镇退休教师李运生29年坚持免费义务教育辅导小学生,先后有6500多名未成年人得到关怀,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他的带动下,该镇已有90多名“五老”人员参与到义务关爱青少年,传播红色文化工作中。


聚心聚力,在宣传中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

借助品牌宣传让乡村风貌“有高度”。积极打造文明村镇亮点工程,石桥镇根据沿线景色,打造“牛黑路—排子河渡槽”沿线景观带;龙王镇积极拓展“樱花谷”、“凤凰咀遗址”等文化旅游品牌;程河镇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柳编艺术产业;峪山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农家乐与红色旅游;双沟镇抓住乡村振兴契机,连线成片打造新农村。不断用好用活文化、历史、自然及政策等资源优势,打开创意创新之门,以文化为旅游铸魂,以旅游为文化添彩。另外,倡导“慈孝家庭·文明乡风”品牌,让志愿者在“慈孝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子女”“移风易俗红榜家庭”等活动中做引领全区每年开展乡风文明活动超万场(次),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000余户,评选“好儿女、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邻居”成为乡村最关注的“新攀比”,有效提升群众素质,全面改善人文风貌,逐步形成新时代的价值观念

借助文艺活动宣传让乡村文化“有温度”。“送文化”为撬点敲响“种文化”的鼓点,找准农民自己“创文化”的靶点,长期坚持推进文化志愿者培育工作,一批源于农村、扎根农村、多才多艺的农村文化能人崭露头角。目前,已挖掘培育3000余名文艺能人并影响带动更多村的农民一起培育着新型的乡土文化幼苗让乡村孕育了一大批文艺种子,推动百姓舞台成为村民自己创作舞台,带动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更富有生命力。每年安排送戏下乡300场,戏曲进校园90场,农村电影放映5100场(次)。同时,着眼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的目标,除安排12场节假日大型文艺活动4场文化小康文艺专场活动外每年8月份举办多层级广场舞大赛,让农民担当基层文化的主角,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在红红火火的活动中,襄阳花鼓、汉江号子等许多在民间沉淀的“文化种子”被挖掘出来,文化振兴在襄州处处开花,群众乐享文化福利、共享文化硕果。不少村(社区)都举办了村级“春晚”,近三年,张湾街道红星社区、肖湾街道襄钢社区等社区举办的春晚在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活动平台播出,获得好评。

借助典型宣传让乡村社会“有热度”。从基层干部群众中选拔175名同志组建百姓宣讲团,开展多层次培训,以百姓宣讲为平台,聚焦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乡风治理等模范典型,收集整理他们的先进事迹,开展分众化宣讲,“通俗话”、发“地方音”,既宣传政策,又解决问题,有效推进了文明新风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有力凝聚了群众力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大力开展文明村建设拉练活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目前,该区获评 1个全国文明村;3 个省级文明镇,10 个省级文明村,34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123个省级整治村;3个市级文明镇,36个市级文明村;6个区级文明乡镇302个区级文明村城乡文明创建基础进一步夯实。

(作者:中共襄阳市襄州区委书记 黄进)




hu

[责任编辑:立东]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