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始终

2020-10-14 13:17:46 来源:本网专稿 

□陈亚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报一点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将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奋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开创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传承和创新。争取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人民的理论锻造政治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新理论成果,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的宝贵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宗旨和使命。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立场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根本政治立场。毛泽东1939年在党内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我们党始终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进丰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民本思想精华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一重要思想不断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4篇重要论述,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又明确了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我们学习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方向。

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部分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工作方法上“以前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而实现“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发展依靠人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随后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工作方法上“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又谈到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做到“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工作方法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正是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外宾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既是总书记的真情流露,也反映了他一以贯之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5年规划,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立场。“六五”计划由经济发展计划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社会发展纳入中长期计划通盘考虑。“十五”计划强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十一五”规划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同步、两提高”,要求财富分配向居民倾斜、向劳动者倾斜。“十三五”规划提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等。

当前人民群众期盼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高水平医疗服务、更可靠社会保障。从历史经验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尤为需要把促进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十四五”规划编制必须坚守人民情怀、回应群众呼声,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用创新性举措破解民生领域短板,让老百姓感到变化、得到实惠。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着眼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持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等。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收入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最直接方式,要多措并举拓展增收渠道,保持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逐步改善分配结构。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深化教育改革、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