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司法服务嵌入基层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南平市建阳区探索“1335”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2020-09-29 11:20:23 来源:本网专稿 

改革网南平讯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围绕“1335”新型乡村治理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基层治理和新农村建设,将司法行政工作充分融入社会治理,通过法治、自治、德治融合,实践探索符合建阳实际的乡村治理法治化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复制、推广的经验。

整合优秀人才队伍 提升自治水平

一是推行百姓说理制度,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深入开展“枫桥经验在建阳”活动,创新“拉家常、叙乡规、讲法律,讲人情、给脸面”等工作方法,指导成立“百姓哇蕾团(说理的本地话谐音)”“田间地头流动调解室”等新型农村治理载体,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等乡贤在协调冲突、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及村民事务管理等的作用,使矛盾纠纷紧紧吸附、化解在最基层。2020年化解重大疑难纠纷36件,化解率达100%,对比去年同期重大疑难纠纷减少43.8%。

二是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促进乡村和谐健康发展。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充分结合村情民情,精心修改不符合法、不切合实际的内容,制定易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将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印发资料到各村民小组,宣传宣讲到每家每户,让《村规民约》真正深入人心。如麻沙镇水南村将蔡氏家训和民国以来的楠木林保护公约等内容融入新修订村规民约中。

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促进文明乡风形成。积极发挥村委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将群众评议机制引入纠纷调处,建立“百姓评议团”制度,通过入户上门评议的方式,直接参与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或历史遗留问题的调解,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孝老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红白事要节俭,不盲目办酒请客,不大操大办,促进文明乡风、淳厚民风的培育和形成。如有的村规定红白事酒席桌数在15桌以内,随礼礼金不超过300元。

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提升法治水平

一是建立普法阵地,推动法治宣传服务全覆盖。积极推广普及“一卡一码一热线”法律服务方式,结合实际,在村巷主干道、长廊、休息亭等处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休闲广场、法治文化亭等设施,通过张贴设置法治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积极推广“大喇叭”工程,利用村部广播室,定期定时(在早晨、傍晚各一次)进行广播,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道德模范典型事迹、涉农法律法规知识、村级公开事项等,用农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传达到群众中去。

二是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推行“四位一体五职能、岗位补贴加奖励”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协理员机制,对治保委员会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公共法律服务协理员的职能进行整合,利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法律服务室、“12348”电话热线和“建阳区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协同服务体系,向村民提供便利的法律服务。委托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对村级困难群众申请的法律援助进行资格审查,提升法律援助效率。

三是健全法援机制,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选择热心工作、服务意识高和大局意识强的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治讲座、送法下乡或集中宣传活动,实现村居顾问工作微信群全覆盖,在线为村(居)民解答咨询。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在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等偏远乡村就地开展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调解纠纷等法律服务,为贫困人口进行免费法律援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效率。

提炼本土文化精髓 提升德治水平

一是以本土文化为引领,提升立德树人价值观。精心提炼本土文化、法治名人思想精华,从乡村所处的具体环境、资源和条件出发,打造各具特色又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主题。如朱熹理学文化、宋慈法治思想、蔡元定家训等,让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村民工作与生活当中。

二是以文明实践为平台,丰富道德层面需求。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通过扎实做好“学礼仪、立村训、唱村歌、树典型、扬新风、惩失德”等6项措施,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德治”水平。全区13个乡镇(街道)已形成县、乡、村三级新时代三级文明实践服务网络,回应群众呼声,整合资源优势,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依托7+N平台,在区直有关部门成立首批共32支专家志愿者队伍,致力13个乡镇(街道)145个村文明实践活动。

三是以爱心美德超市为抓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各村建立“爱心美德超市”,围绕律已守法、文明有礼、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创业创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老爱亲等八个方面,制定爱心美德评分细则,将村人居环境整治、村规民约履行等内容纳入评分细则,定期开展评分和通报,村民用获得的爱心美德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用品,让有德者有所得,激发群众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爱护环境的热情。

建设网格服务平台 提升管控水平

一是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乡村管理网格化。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按乡镇(街道)、村(居)设置基础网格、配备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员依托移动信息终端采集录入、综治中心服务大厅接访、实地入户走访等渠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第一时间解决和上报群众各类诉求。今年以来共采集社会治理案(事)件1463件,办结率99.25%。

二是持续推进平台建设,促进治安防控智能化。大力推进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科技平台建设,完善汽车站、火车站、高铁南平市站等客运枢纽等重点部位的人像识别系统建设,形成对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及主要广场等重点场所的无缝覆盖,有效提升视频导侦导防能力和治安防控水平。全区“雪亮工程”已建设联网监控探头1731个,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均实现和公安派出所监控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构筑了覆盖城乡的科技智能防控预警体系。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特殊人群管理社会化。积极探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将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心理疏导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加强对城乡社区社会救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目前已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小雏菊”脑瘫儿童心理康复工作室和区司法局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室等,有效强化特殊人群服务水平。(建阳区委改革办供稿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