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优等生”

——访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原副巡视员杨椠
2020-09-29 09:15:47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我每年都要到贫困地区调研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前些年去,沿途山路颠颠簸簸,进了村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贫困户房子破破烂烂,一些贫困群众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不少孩子没有上学或中途辍学,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

“近几年再下去看,看到的是广大贫困乡村发生的可喜变化,道路平坦、新房林立、环境整洁、田园连片,贫困群众眼里有光,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用翻天覆地、天壤之别来形容毫不为过。”

日前,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原副巡视员杨椠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贯穿“十三五”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个大事件,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次大变革,是铲除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一次歼灭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次奠基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值得关注的3个时间节点

2015年以来,杨椠牵头起草《“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参与起草《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大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

从2017年开始,按照国家发改委部署,组织对全国22个省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全覆盖巡查排查;

2018年~2020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署,在国家发改委领导带队的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中,带领暗访组分别对海南、安徽、内蒙古三省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暗访督查……

作为亲历者、参与者,杨椠对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触。

杨椠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有3个时间节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2000年我国实现了以解决人口普遍温饱问题为特征的总体小康目标。这意味着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本面大为收缩,贫困发生的区域分布更为清晰、群体更为聚焦,扶贫开发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从“建设”调整为“建成”,意味着把以往的“过程目标”调整为现在的“结果目标”。这不仅是国家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更是执政党胆识与魄力、担当与自信的体现。

三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三位一体”的脱贫攻坚总任务。在时隔1个月后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将“十三五”脱贫攻坚的目标锁定为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未来5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综合性措施甚至是超常规举措,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了制度准备、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杨椠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前所未有的脱贫成就

今年7月,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由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组成的督查组对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其中,杨椠带领暗访组对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进行了暗访。

“从实地督查情况看,全县去年剩余的221户44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能够如期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目标。”杨椠说,商都县去年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0,230元,是当年国家脱贫收入标准的3.17倍。今年以来,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县脱贫攻坚造成一定影响,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推进总体顺利,预计全县脱贫人口的年纯收入水平比去年会有所增长。

商都县是严重干旱缺水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有没有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是否还存在薄弱环节?杨椠在商都县得到的答案是:

——全县除6名因严重残疾等免学的孩子外,入学率达到100%,未发现贫困家庭子女有失学辍学问题;

——全县已全部落实“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一站式”报销等医保政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大病住院和门诊慢病报销比例90%,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医疗设备及药品达标率达到100%,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全县累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0,169户,做到应改尽改,全部达到安全住房标准;

——几年来,全县已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对部分饮水供应困难村庄建设了130处应急供水点,对部分饮水水质有问题的农户,免费安装了户用净水机,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和贫困家庭饮水安全有保障;

——全县先后对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3697户8599人农村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39户5263人,使这些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商都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杨椠表示,无论从联合国的统计还是已取得的实际成效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既是反贫困理论的创新者,也是反贫困斗争的引领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优等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杨椠言语中透着自豪。

脱贫攻坚战中的“上甘岭战役”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交予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引用古语指出,“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知本’‘治本’之策。”杨椠说,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攻克“最顽固堡垒”的特殊重要作用,被称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上甘岭战役”,已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杨椠表示,易地扶贫搬迁承担着全国近1/5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在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巨大、搬迁安置环境千差万别、社情民情村情复杂多元的背景下,用5年时间完成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还要确保实现“稳得住、能脱贫”目标,搬迁规模之大、完成时间之紧前所未有。不仅如此,与贫困人口大规模动迁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农村地区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城乡关系发生的一系列深层次变动调整,搬迁群众原有的社会关系网需要重新建立,原有的文化空间需要重新塑造,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重新培养,搬迁、脱贫、融入各个方面,产业、就业、增收各个环节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面落地,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已完成旧宅基地复垦复绿面积近100万亩。

杨椠说,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等一揽子措施,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为广大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杨椠看来,易地扶贫搬迁大幅度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唤醒了贫困群众自我脱贫意识,随着产业就业措施的落实落地,许多搬迁群众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转化,搬迁社区和搬迁群众遵守公序良俗的意识和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愿望日益增强。

“工程实施以来,我们时常被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艰苦环境下忘我工作的情景所感动。易地扶贫搬迁不仅锤炼了一批能吃苦、敢碰硬的干部队伍,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杨椠同时表示,从综合效果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贫困群众满意度最高、获得感最强的扶贫脱贫政策之一,受到广大搬迁群众的衷心拥护。

“我国易地扶贫搬迁乃至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我国既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作保障,也有目标明确、符合国情实际和接地气的顶层设计,还有一大批甘于奉献忘我工作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杨椠语气坚定。

杨椠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两个优势”,没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是不可以克服的,这也是反贫困斗争“中国经验”的核心所在。实践也证明,规划再好、政策再精、决心再大,落实是根本、执行是关键,“最后一公里”的努力往往成为决定脱贫质量高低的关键。如果没有一大批勇于探索创新、勇于奉献、苦干实干的干部队伍,要想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是万万不可能的。

巩固脱贫成果的五项举措

消除绝对贫困固然不易,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亦十分艰巨。

杨椠说,毕竟现在的脱贫标准还比较低,而且解决的对象主要还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因此,越过贫困线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再次返贫。同时,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边缘贫困人口,在重大自然灾害和家庭变故中随时有可能陷入贫困状态。

“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已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脱贫质量和生活水平等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此,杨椠提出五方面建议:

——持续加大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提升连片特困地区投资环境和发展基础,促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压茬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短期看,要全面落实好“四不摘”要求,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加强对已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落实好各项产业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长期看,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发展为手段,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在人才培训和引进上下功夫。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建立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