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梁八柱”规划体系 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2020-09-27 20:09:14 来源:本网专稿 袁琳 高弘杰 张海疆

国家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编制的4个专项规划和8个地方实施规划已全部正式印发

▲ 9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旅部、文物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有关情况。(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弘杰 摄)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袁琳

“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建设方案》),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发改委联合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实施规划。”9月27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介绍。

据了解,2019年2月,《规划纲要》印发,提出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使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2019年9月,《建设方案》印发,提出要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规划体系已形成 将谋划一批重点项目

欧晓理表示,目前,4个专项规划和8个地方实施规划已全部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已基本完成。

“4个专项规划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专项领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撑性指引。”欧晓理强调,一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灵魂,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系统保护的目标。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提出了强化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加大文物监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护状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遗产传承弘扬能力、加强国际国内宣传推广等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二是以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为支撑,明确了大运河主要河段实现有水,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的目标。确定了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各河段河道治理管护重点,提出了改善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航运绿色发展、完善河道水系管护机制等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三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保障,明确了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将用水总量、水环境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防范环境污染风险、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等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四是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关键,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将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资源开发、品牌标识等作为重点,提出了推出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 9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旅部、文物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有关情况。(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弘杰 摄)

“8个地方实施规划是各地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具体实施依据,既遵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基本要求,对《规划纲要》《建设方案》和4个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又立足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点,明确了各地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欧晓理说,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会同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凝练和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系统性遗产保护,谋划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

谈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情况,欧晓理透露,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围绕“馆”“址”“园”“岸”“遗”“段”“品”“神”等八个方面谋划了一批重点项目,并区分国家级和省级,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

加强资源转化、产业带动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文化和旅游部政法司司长张永新谈到,这些是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深厚发展的深厚根基。要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介绍,文旅部、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文旅部组建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对于推进“十四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 9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旅部、文物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有关情况。图为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正在提问。(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弘杰 摄)

对于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提出的编制《规划》有哪些重点考虑内容,张永新回应,《规划》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不断提高沿线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加强资源转化方面,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

“大运河沿线资源富集,文化遗产形态多样,价值深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张永新说,《规划》提出,在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活化利用,促进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结合沿线实际强调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沿区旅行、博物馆旅游等。

二是加强产业带动。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新产品,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规划》提出,加强对沿线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等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数字文旅新型业态。

三是加强服务提升。结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有关考虑,《规划》强调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

四是加强艺术弘扬。要围绕讲好大运河故事,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源,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

“下一步,文旅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有序推进试点和示范工作,努力形成部省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努力作出积极贡献。”张永新说。

优化沿线城市产业布局 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对于大运河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修复问题,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表示,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用途管制方面,针对大运河有水河段两岸一公里滨河生态空间,两公里以内的核心监控区实施差异化的保护管理政策,引导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动形成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在维护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方面,明确了推进滨河生态屏障、滨水生态空间、公共绿地和景观廊道建设以及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任务,整体推进大运河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在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规划覆盖了林草、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预防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一体推进。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环境风险防范。“此外,规划立足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需要将强化源头预防、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与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机制与能力建设等,作为下一步大运河文化带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万军说。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