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赴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调研时指出,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汇聚凝结了区域间、行业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中的文化特征,传承发展着以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产业文明,深情镌刻着地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历史符号、视觉记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综合需求。
从“旧物”到“新宠”,构建文技链接“蓄水池”。故宫口红、国家博物馆书签、“徽风皖韵”“泉声曲韵”戏曲演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热议和“追捧”,也让“沉睡”多年的“旧物”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以史鉴今,坚持保护优先理念,研究好、传承好、调动好文创设计的物质精神载体,因地制宜注入“传统技艺+文化记忆+乡土文明”基本元素,让文物“说话”、为历史赋能添彩。要坚持文化创新“基本点”,统筹协调“人技、物技、科技”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搭建政策桥梁、金融桥梁、人才桥梁,推动不同地理领域、时间节点、人文背景、文创品类的“全景式”“链条型”产销合作。要精准对接文创产品市场、技术支撑、购买诉求,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研究开发、教育孵化、鉴定修复等基地建设,有机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传统技艺与技术创新,让更多优质文创产品寓教于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从“幕后”到“台前”,成就文创生态“大舞台”。文创的关键核心应是文物载体和其承载的历史底蕴,才能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相统一。要依托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不断拓展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地域特色的“生态圈”,精准定位文创产业发展经营模式,构建载体稳固、特色竞争的“四梁八柱”,进一步推动文创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线上线下平台共建。要基于用户需求,开辟文创生态供给路径,深入挖掘培育文创专业人士和团队,“政策激励+释放红利”助力产业“腾笼换鸟”合力攻坚,打造情怀深、素质高、专业强、后劲足的“特色名片”。要加大优秀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持续增强宣传互动推广,提升文物博览会、文创产业园、软件类龙头企业等综合效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文创产品“走出去”更“吸睛”。
从“追兵”到“标兵”,按下共享时代“快进键”。文创市场供需有效匹配、优势互补,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交融的程度也不断加深。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积极探索“红色+”“数字+”“体验+”多方融合,促进优秀文化更加平等普惠、多元包容,推动文创成果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多元价值得以共享、多样载体得以共用。要克服核心技术依赖、人才储备薄弱、聚合后劲乏力等共性问题,融合“文创+”乡村振兴、文明创建、脱贫攻坚等领域运用,打造产业化高、可塑性强、意识形态高度融合的“比学赶超”新格局,实现“从0到1”、从并行到领跑的良好态势。要赓续传承灿烂文明孕育的民族精神,矢志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对外开放交流水平,摸清文创发展“主动脉”,勇立时代潮头,持续建设文创“乡愁”地标,释放历史与时尚的双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