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生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9月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的召开和研究会成立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致力于弘扬延安精神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5月,以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为中心任务,30年来为弘扬延安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毛主席讲好延安故事
面对国民党军事“国剿”,政治“国剿”和新闻封锁,能打开通向全中国,通向全世界的信息通道,是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的功劳。
延安时期,先后有十多个国家100余位国际友人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访问或工作,他们中有记者、学者、作家、医生、技术人员、军事顾问和社会活动家等,包括美国的军事观察组,美国的政府代表团。
面对重重国困,必须要突破的,是国民党对我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严密的新闻封锁,党中央把开展对外宣传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宣传上要以我为主,精心部署,主动作为,成立了由毛泽东负责的宣传委员会,在办好新华社、《新中国报》、《解放日报》的同时,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办起了《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延安主动向中外来宾打开了热情的大门。在这里总要举办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会、招待会,并把最好的窑洞或房间提供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没有繁琐的礼仪,洋溢着团结、同上、热情、奋斗的气氛。毛泽东坦陈心迹:“我们的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释现在形势,联合国民党及其他一切爱国党派,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绩,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国际友人认真交谈,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在他们离开时还亲自送行。这种积极而有成效的对外宣传,有规划,有纲领,有机构,有人员,有原则,也有策略。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式通过切实可行又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境界,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复兴,创造出一个广阔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外讲好革命故事,传递中国共产党声音的经典的“讲好延安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学习领会毛主席“讲好延安故事”这一经典范例。在重大国际会议论坛上,重大国际外事活动中,多次阐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大意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能力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城市。
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延安时期的“十一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市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在抗战后期,延安市曾广泛开展了“十一运动”。
1944年7月,延安市政府召开了市政府委员和区、乡长联席会议,会议在总结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全市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而开展“十一运动”,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每户有一年余粮;
(二)每村有一架织布机;
(三)每区有一处铁匠铺,每乡有一个铁匠炉;
(四)每乡有一处民办学校或夜校;
(五)每人识一千(个)字;
(六)每区有一处卫生合作社,每乡有一个医生,每村有一个接生员;
(七)每乡有一处义仓;
(八)每乡有一副货郎担;
(九)每户有一(头)牛,一(口)猪;
(十)每户种一百棵树;
(十一)每村有一眼水井,每户有一处厕所。
“十一运动”的提出,为全市人民描绘出了一幅丰衣足食的美好蓝图,受到广大市民和村民的普遍欢迎。
习近平任大队书记时带领村民干的十件大事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生产劳动中表现突出,深得村民们的厚爱,还由于各项活动都能起带头作用,帮助村民解决各种问题,成为村民们的贴心人,因此大队党支部发展他入党,还选他做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当了大队书记后,他感到肩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不辜负党委的信任和村民们的希望,他带领党支部和村民们为村里干了十件大事。
打淤地坝造良田,提高粮食产量。山坡上种上果树和经济林木,增加大队收入,使荒山坡披上绿装。
建设沼气池,解决村民们点灯、做饭、积蓄肥料问题。免除大家几十里山路深山砍柴背柴劳苦,对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打深水井,解决村民吃水、用水、菜地灌溉用水。深水井现在还是梁家河村民使用的主要水源。
整修道路,解决运粮,运肥,方便出行,美化村容村貌。雨雪天气也保证村民们正常出行。
开办铁业社,免费给村民们打农具,修农具,除解决村里农具需求,还增加村集体收入。
办缝纫社,使妇女从繁重的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当中。同时开阔了他们的思想和视野,充分发挥了她们的“半边天”作用。
办代销店,就近原价解决村民生活必需品,免去长途奔波,节约了工时和劳动力。
建磨坊,用柴油磨面机免费为村民磨面碾米,把村民从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腾出毛驴,用于生产和运输。
建菜园,通过种植多种蔬菜,解决陕北种菜少、吃菜难,增加蔬菜品种,改善村民生活难题。
办扫盲班,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和下雨不能出工时间,组织大家学习,让每一个不识字的人都能认识常用的汉字,会写自己的名字。
当年习近平带领村民们干的十件实事,现在的条件下可能都是小事,但当时确实关乎每个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操心事,烦心事,是一个个创举创新。同时,也为梁家河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
习近平时刻以曾经是梁家河带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村民们看病、住院、做手术面临安危时刻,习近平总是像家人一样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对梁家河的村民们曾经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让村民们时刻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和党的温暖。
(作者为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