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 改革网讯)江口,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但是,如何用好、用活,并保护好下游优质水源,这是当地历届党委、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水产养殖,按理是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如何在激烈的水产养殖和市场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以达不败之地?近几年,江口县终于探索出一条特别之路。
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
“哗哗哗......”9月10日,走进江口德旺乡净河村,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来自梵净山核心区及山间岩洞的清泉,缓缓流入大大小小的圆池,只见一条条中华鲟在池中怡然畅游,尽情享受“优质矿泉水”的滋养。工人们正在鱼池里分拣鱼苗,以便分类投放、饲养。
据悉,该养殖场的中华鲟,分为大杂和西杂,大杂是纯中华鲟与俄罗斯黄鱼繁殖的子三代之后,西杂是纯中华鲟与西伯亚进口品种鱼繁殖的子三代之后。其经过梵净山优质水源养殖、成长之后,味鲜质嫩,口感极佳,广受市场欢迎。
“这种鱼对水质、水温要求极高,常年水温不能超过20度。”该公司副总经理袁再孝说,梵净山核心区的山泉水,四季不断,水质优良,水温较低,正好满足冷水鱼的生长。
2016年,该公司在此建立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其养出的鱼除了销往广东、广西、云南,及周边区县市场外,还出口越南,销路不愁、市场前景广阔。去年,公司产值达600多万元,带动当地220户群众一起发展。眼见效益好,2018年,该公司又在凯德街道小龙塘建立占地88亩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今年4月,冷水鱼养殖基地正式投下育苗。
“我在这基地每月有3000块钱,家里日子过得宽裕多了”。舒齐针是凯德街道凯市村的村民,自2018年6月修建养殖场,到今年4月正式投苗养殖,她在此稳定就业,切实感受到了冷水鱼产业给自己带来的甜头。为了继续做强做大冷水鱼产业,公司又在现有主导产品鲟鱼的基础上,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鲑鳟、大鲵等冷水鱼品种的养殖研究,以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
“鱼子酱属高端消费,按克卖,利润高,以出口为主,市场广阔。”袁再孝说,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公司增加鱼子酱项目。同时,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或养殖场)+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500余户1500多人增收。
目前,江口共有生态渔业龙头企业达5家,规模养殖场达到35家,总面积达到6900亩以上。其中,冷水鱼560亩,每年生产冷水鱼苗1200万尾,年产鲟鱼3700吨,渔业总产值1.5亿元,带动全县410户群众发展,其已成为该县“一县一业”的代表,也是当地“3+2”特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好鱼变黄金。正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资源,江口的冷水鱼产业,不仅做出了“黔货出山”,也把冷水鱼品牌拓展到东南亚国家,并且构建出了以鲟鱼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和鱼子酱加工、销售及国际贸易于一体的鲟鱼全产业链。
同时,江口也正在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商业运营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绿色农业带动生态旅游业”多领域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