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县大力发展拉面产业,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及13个国家开办拉面店1.7万余家,拉面从业者达11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带动经营收入超过110亿元
□ 谢海森 刘亚婷
“小时候家境不好,家里孩子也多,13岁就背井离乡出去打拼了。先是在福建厦门一家化隆人开的拉面馆从跑堂干起学会了做拉面,17岁时拿出所有积蓄开了自己的拉面馆做起了‘小老板’,随着店面扩张我又不断把老家的人带出来工作。”今年48岁的韩由奴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巴燕镇上卧力尕村人,谈起30年的拉面生涯不禁喜上眉梢,“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海尼尔’,一共开过近50家拉面馆,最远的一家开到了马来西亚,目前还在经营的有6家,厦门2家、北京2家、化隆县2家。”
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起步,化隆人依靠‘亲帮亲、邻帮邻’模式走出这个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山区。从“面一代”到“面三代”,经过30年的打拼,化隆人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及其他13个国家开办了1.7万余家拉面店,拉面从业者达11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带动经营收入超过110亿元,化隆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有近10万人是通过拉面脱贫的。一碗小小拉面已成为化隆县百姓的脱贫面、致富面、团结面、幸福面。
一碗拉面盘活全县经济
“我算是走出大山创业的第一代拉面人,脱贫致富以后又成为返乡创业的一分子,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家乡培养拉面人才,帮助老乡摆脱贫穷生活。”韩由奴说,今年8月份他在群科镇新开的一家拉面馆生意红火,聘请了当地13名工作人员,日均营业收入1万元左右。
韩由奴所说的群科镇是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拉面小镇”。走进小镇中心,一座恢弘的白色建筑物首先映入眼帘,这儿就是“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服务基地。正午时分,大门口仍然可见佩戴民族特色服饰的少数民族群众来来往往,他们中有参加县政府精准扶贫项目“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贫困群众,有参加拉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的拉面店主,也有一些依靠拉面走出家乡致富后选择回乡创业者。该服务中心日均接待近百余人,在助力培养新时代拉面人才、推动拉面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家店要得到顾客的喜爱,重要的是口味要好。这么多年我培养出来的徒弟有200多个,自己开店当老板的也不在少数。如今他们都开起了小轿车,在城里买了房子,孩子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这些曾经是我老家的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说起拉面带来的改变,韩由奴难掩喜悦之情,店里的员工也是满脸的幸福。
30年间,一碗拉面盘活了整个化隆县的经济,拉面产业已成为该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据统计,化隆县每年拉面劳务输出人员稳定在11万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1/4,“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到化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以上,“化隆牛肉面”品牌在全国打出了响当当的名气。
一业兴,百业旺。当下,化隆县已经围绕拉面产业形成了400余家以公司化方式运行的合作社和380多家企业,经营餐饮服务、牛羊肉冷链配送、调味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细分领域,带动逾1.5万贫困户从事油菜、饲草种植以及牛羊养殖等,越来越多产业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吸纳就业人数近3000人,越来越多当地人足不出县也能找到工作了。
数字转型做大做强产业
化隆县“拉面经济”走出了一条“群众首创、政府支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贫困群众通过“青海拉面”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从“面一代”艰苦创业,到“面二代”把化隆拉面在全国落地开花,如今的“面三代”已经不满足于做好一碗拉面,而是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
通过海东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搭建的“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化隆县结合拉面电商等优势资源,打造化隆县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目前已连接1.74万家拉面实体店,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企业和个人用户超过5.5万人,依托拉面网建设的电商服务中心覆盖包括42个贫困村在内的全部乡镇,平台有效实现了数据跑路、异地政务服务和营业数据抵押、撬动金融贷款等。
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副局长马建国说:“今年疫情期间,符合条件的拉面店主,通过拉面App可直接在网上申报各项补助,不用返乡亲自办理。这样一来,间接帮助了在化隆县以外的600多家拉面店节约往返费用资金约1000万元。”
哪里有拉面人,服务就到哪里。近年来,化隆县先后在拉面从业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了14个流动党支部,市县两级在全国设立了46个办事处和服务站,加强与输入地政府联络互动,指导拉面店规范经营,协调解决拉面人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用工社保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如今,化隆人民“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一碗小小的拉面为他们拉出了小康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