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建莆田:改革创新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020-09-09 15:37:54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丁 南

 福建莆田市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开发区超越发展新动能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 南

如何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近日印发实施的《莆田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合作示范区”。到2022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5000亿元,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全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达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

如何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记者从福建省莆田市委改革办获悉,在市委一号工程“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部署下,莆田大力推动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仅上半年,莆田全市就新增对接项目285个,计划总投资2198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47个,计划总投资1440.5亿元,重点产业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构建开发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金秋九月,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的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内,一派繁忙的施工作业景象。去年,国台办正式批复同意在莆田设立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总规划面积约7500亩,以生物制药和智能医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目前,该产业园部分主体结构已封顶,其他建筑预计年底将全部完工。

近年来,莆田市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思路,高标准规划,推动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科学修编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提升规划,构建开发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底,莆田将以“扩、并、转、提”为整合方向,以1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托管区位临近、产业相近的工业开发区,明确开发区整合及拟新拓展区域的空间四至,将工业“熟地”调整至开发区范围,统筹核心区、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区功能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开发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产业兴,则城市兴。莆田市按照“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和2个~3个主攻产业,省级开发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和1个~2个主攻产业”思路,建立“343”重点产业专项领导小组机制,举棋落子谋划实施“343”重点产业发展计划:做优鞋服、工艺美术、食品3个传统支柱产业,做强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生命健康3个未来产业。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莆田正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结构明显优化的产业集群,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一个县(区、管委会)一个千亿元产业、两个500亿元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开发区提质发展新载体

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创新提升,都离不开政策支撑。今年4月8日印发的《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产业布局、强化功能配套、完善管理体制等16个方面健全相关政策措施。近日出台的《莆田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则要求,力争年底前在机制体制、管理运营等方面再取得突破。

去年9月,莆田市在全国首推“自己‘批’ 网上办”审批服务新模式。通过优化行政服务,莆田在各开发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在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莆田高新区设立综合审批机构,集中承接市级下放的审批权限。

此外,莆田市还细化实施路径,选取北岸、高新、仙游开发区等若干个开发区试点改革,分别制定具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同时,实行“政府授权、园区管理、团队运行”运作机制,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对接专业机构参与园区策划管理建设。

园区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连日来,总投资约229亿元的仙游华峰绿色纤维工业园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莆田市加快“九通一平”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能源、环保等新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

莆田市把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完善开放招商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综合平台等五大平台,打造开发区提质发展新载体。其中,综合平台建设上,莆田市推进开发区改造提升“十个一”项目建设,打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产业生态集聚的载体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十个一”项目已建成投产57个,总投资57.3亿元。

增强开发区超越发展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今年莆田市共有两批次12个项目获批专项债券额度42.1亿元,北岸核医学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城厢区5G数字产业园等一批开发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北岸经济开发区、华林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莆田高新区等对接成立4支产业基金,总规模35亿元。

在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莆田市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多要素保障,增强开发区超越发展新动能。

土地集约有效利用方面,莆田市强化“亩均论英雄”激励引导,推进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分类制定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措施。大力推动一批“园中村、村中园”民房等搬迁和改造,整治一批不具备安全、环保基本条件的小微企业。积极推进“腾笼换鸟”“二次招商”等,上半年全市盘活低效用地283亩,盘活闲置厂房20.44万平方米。

创新投融资模式方面,莆田市支持开发区设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融资平台,引导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持股,力争每个开发区有1个2A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支持开发区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合作,建立覆盖所有开发区的国有出资融资性担保体系。争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券,全市共策划2020年第二批园区专项债券项目51个、债券资金需求470.38亿元,居全省前列。

推进人事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出台《莆田市深化开发区干部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暂行办法》,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开发区干部可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实行绩效管理,允许实行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激励。对紧缺人才、特殊人才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实行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改革,探索中高级职称直聘制度。来源:2020.9.9中国改革报3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