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兴海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建设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并力争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谢海森 刘亚婷
“现在我们一家住进了国家免费提供的90多平方米的带院新房,每年国家给我们2300元的牧场补助,两个人每年还有16,000元的低保。我爱人被安排在新村做保洁,一年有12,000元的工资收入。我本人一年还有600元的残疾人补助。看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两个孩子就近上学也不花钱。这样的幸福生活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说起现在的生活,搬进青海省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文曲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满幸福的笑脸与院中盛开的鲜花交相辉映,展现出“易地搬迁起新村,小康路上不落人”的幸福新图景。
眼前的这一切让人很难想象文曲平曾经的艰难生活。以前,文曲平一家居住在距兴海县城30公里的大山里面,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因病致贫、身有残疾的他去城里看一次病天不亮就要起床,回到家经常已是后半夜。天晴路干还好,但这里多半年是雨雪天气,道路湿滑陡险,行路极为艰难,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再加上两个孩子出山上学,每天的出行成本和揪心几乎压垮这个极贫家庭。
为切实改变贫困农牧民面临的这种现状,兴海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以及中央、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齐心合力建起了海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并力争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集中安置点位于县城西侧,距县政府约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兴赛公路、环城西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行方便。项目总用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62,830平方米,安置农牧民853户。在依托县人民医院、县邮政局、县农商银行、敬老院、县城各中小学、幼儿园、超市等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配套完善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有体育场、商业作坊、停车位、小型超市等,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
走进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只见村广场上村民悠闲漫步,足球场中年轻人奔跑踢球。广场左侧是兴海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展示厅,右侧是一排商铺。再往外围望去,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小院,红墙绿门,硬化道路四通八达,每10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开进村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采取“产业在农村、就业在城镇”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稳妥安排搬迁群众就业,通过发展产业、光伏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打消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以民俗文化村旅游、管理岗位作为保障。2017年度易地搬迁脱贫项目与兴海县打造的安多民俗文化村同步实施,并建设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旅游富民项目以及停车场、民俗文化展厅等配套设施。
所有商铺(作坊)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带动易地搬迁户创收增收。以每个商铺(作坊)解决2人计算,停车场、区域内配套、管护岗位共安排易地搬迁群众就业40名,在安置点安排环卫工人20名、管理人员6名、治安人员6名,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利用产业发展资金自主发展,依托公益性岗位持续保障,累计安排草管员、护林员300名,人均增收2.16万元。
积极与兴海县藏医院协调,计划在县城集中安置点3公里处打造藏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承包药材种类片区、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切实提高经济收入。
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实施以来,兴海县已解决853户农牧民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了搬迁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并力推入学、看病就医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