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政策和结构调整有效发力稳定就业大盘

2020-08-31 15:05:00 来源:本网专稿 

□魏国学

中国率先渡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最艰难时期,释放了就业大盘稳定的积极信号,为世界注入了信心。对冲政策凝聚起强大合力,不仅及时缓解了短期就业压力,而且完善了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凭借敏捷的结构调整能力,中国企业迅速应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再配置,避免了失业率大幅上升,培育了就业新增长点。经此一役,劳动者和政府、企业将更理性、更精准、更务实,中国劳动力市场有望迎来改善结构性问题的机遇。

中国率先释放就业趋稳信号

全球就业形势严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阴云之下,全球劳动力市场持续收紧,目前仍未出现好转迹象。国际劳工组织指出,2020年二季度全球工作时下降14%,相当于减少了4亿个全职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下半年也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美国失业率从2月份的3.5%飙升到4月份的14.7%,创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高值,6月份虽回调到11.1%,但仍处于罕见高位。2月份~6月份,主要国家失业率持续上升,俄罗斯由4.6%升至6.3%,印度由7.8%增至11%,其中4月份和5月份高达23.5%,预计巴西由11.6%增至13.1%、日本由2.4%增至3.2%、德国由3.5%增至4.2%。

中国就业逐月企稳。顶住重压,二季度中国就业指标连续回暖,为全球就业复苏注入信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下降,6月份录得5.7%,比2月份最高值下降0.5个百分点,奠定了就业形势反弹的基础。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同比降幅由2月份的37.9%收窄至23.5%。劳动力工作时间显著回升,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46.8小时,比一季度末增加2小时。农村劳动力就业回暖,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752万人,比一季度增加5501万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已经超过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入爬坡上行期,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40%~50%。中国有能力完成2020年就业目标任务,就业人数接近8亿的中国稳住了大局,对于全球就业稳定意义重大。

对冲政策凝聚稳就业合力

复工复产稳住用工。通过8个方面90项援企稳岗政策,中国全力完成复工复产,最大程度稳住了企业用工的基本盘。4月下旬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就分别达到99.1%和95.1%。6月下旬,交通行业在建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99.84%,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复工率达到98.7%,其中客运和货运企业复工率分别达到98%、99.6%,交通行业主要领域均已复工复产。6月底家政公司复工率达90%以上,大中型家政企业均已全面复工。综合PMI产出指数已从2月28.9%的谷底反弹到6月的54.2%,企业用工需求稳步回升。

减税降费留住青山。减税降费政策将贯穿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减轻了中小微企业负担,稳住了就业主力军。今年上半年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全部延长到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惠及3000多万中小企业和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稳住了就业主力。

就业制度通过考验。就业制度优势快速转化,重点群体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就业开始重回正轨。2020年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增加40万人,而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51万人,央企和国企招聘增加15万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扩招30多万人,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队伍,就业见习规模扩大50万人,8家企业双创示范基地通过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约9.3万个就业岗位。农民工就业已基本稳住,“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等政策作用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加快落地落实落细,投资和就业带动能力的联动性显著增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加快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获得了更加全面的支持,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扩大,资助以训稳岗打开了就业政策空间。

结构调整注入就业新动力

新业态用工需求增强。新业态不仅适应了疫情期间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深厚的工业基础,强大的数字技术,灵活应变的经营方式,确保中国企业顺应疫情防控需要,迅速实施技改扩能和转产扩产,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物资生产用工增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解决了疫情带来的困难,增聘了大量员工,目前已有1亿人在新业态就业,新业态的用工需求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消失,反而会给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强力支撑。

就业新形态快速成长。就业新形态逆势成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面对疫情冲击,新就业形态顺其自然、脱颖而出,数字化就业、远程就业、共享员工等就业新形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不仅解决了短期的燃眉之急,而且拓宽了中长期就业渠道。

服务业用工逐步恢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后,服务业用工需求将逐步复苏。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转化为保就业的强大动力,家政、托育、养老、旅游、培训、社区服务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开始走出疫情防控带来的困境,迎接恢复性消费,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中国企业家有能力应对疫情冲击和市场挑战,服务业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将逐步复位。

劳动者、政府和企业共同应对挑战

择业就业将更加理性。让广大劳动者切身感受到疫情对经济系统和就业市场的剧烈冲击,人们的就业预期在非常时期逐步回归理性,部分群体的预期工资开始回调,找工作的主观耗时开始缩短,有助于形成推动劳动力市场出清的社会氛围。

就业政策将更加精准。各级政府应急优化了政策发力方向和时机,以更大力度解决岗位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再培训项目促进劳动者由衰退行业转移到新兴行业,对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精准开展多维度援助,这些措施进一步明晰了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应对方向,及时援助抗风险能力较强、具有自生能力、就业带动力强的企业,疫情期间识别企业和选择时机的经验对未来至关重要。

企业经营将更加务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快速扩张带来的市场影响力,遇到突发事件会瞬间消失,甚至直接诱发巨大经营风险,与此相反,与员工在技能培训、社会福利等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是企业重启或者转型的必要条件。经历疫情顽强存活下来的各级各类中国企业,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将更加重视员工价值,这种改变有望延续下来,不仅能够改善就业稳定性,而且可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