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0-08-30 09:16:02 来源:本网专稿 

□高国力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年12月出版的《求是》杂志全文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讲话。今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又作了全文收录。可以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谈一下关于建立和完善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1+4+6+7”战略布局的一些认识体会。

“1”是指: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时代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布局的战略引领地位。

密切关注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经贸形势演变,特别是后疫情时期经济全球化最新趋势性和潜在性特征变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与各地区具体实施规划、方案和项目的对接,明确相关省市县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形成上下互动、分工协作、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对接,进一步优化沿海、内陆、沿边开放空间布局。

“4”是指:细化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差异化发展格局。

东部地区应加快推进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都市圈。中部地区应着力增强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承接东部产业和功能转移,加快培育内生性嵌入式优势产业体系。西部地区应推动西北和西南板块差异化发展,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强南北板块经济联系,加快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应区分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差别特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升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竞争力。

“6”是指: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六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示范带动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统筹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资源配置,提升输出地疏解意愿动力和输入地承接配套能力,将产业分工协作作为协同发展难点,促进京津“双核”都市圈优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应统筹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产业和城镇布局,集中推动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化工等高污染企业搬迁、岸线开发利用等重点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深化珠三角与香港、澳门、海南的全面对接融合,打造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湾区经济样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重点推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和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世界级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现代化都市圈、全球化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探索流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统筹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产城融合,加强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重点培育内陆腹地集聚发展、中心带动的新动力源,构筑成渝地区双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内陆高地和核心腹地。

“7”是指:完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七大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扶持体系。

革命老区应坚持革命贡献的历史和公平导向,突出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创意和红色基因建设,让优良革命传统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

民族地区应培育壮大民族特色优势轻工业、手工业、文化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人才培育,提升民族品牌持久影响力。

边疆地区应加强通边抵边设施建设,优化基本公共设施布局,稳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促进边疆人口就业安居,筑牢沿边国防线、生态廊和开放带。

贫困地区应坚持城乡并重、相对贫困、动态调整,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提供,拓展提升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健全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

生态退化地区应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地为主体,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保障生态功能和服务的有效改善。

资源枯竭型城市应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协同、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并进,扭转要素流失和城市收缩态势,探索“瘦身强体”型城市精明增长模式。

老工业基地应加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应用提升,存量提升与增量培育并重,打造产业延伸嫁接再造城市和工业旅游活力城市。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