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区改革发展的经验与探索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叶仕春 赵立东 报道
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罗湖区就是缩影。罗湖区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担起了先行先试的使命,“改革”成为罗湖的立区之本和基因传承。渔民村,深圳河畔的这个小渔村,就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波澜壮阔改革进程的源头活水,承载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延续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基层党委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担当实践。可以说,渔民村是深圳奇迹的符号象征和精神密码。
传承改革基因 创造特别之为
渔邨社区位于罗湖区南端、深圳河北岸,与香港隔河相望,东至和平路,西靠布吉河,北邻嘉宾路,总面积0.51平方公里。渔邨社区常住人口18012人,其中户籍人口4874人,流动人口13138人;社区共有282名党员,11个党支部。
渔民村以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村情况,反映罗湖作为开放前沿阵地的改革基因,体现罗湖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特别之为。
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渔民村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契合了时代脉搏、担负了党和国家战略。
——率先致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家家户户住上180平米的别墅洋房。1984年1月,小平同志来渔村视察后,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率先开展城市化建设。90年代初开始了农村城市化建设,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村民转为市民、村办企业则成为全国第一批集体股份制公司、渔民村转变为渔邨社区。进入20世纪后,又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中村改造,建成了现代“花园式”住宅小区。2010年9月,胡锦涛同志到渔民村考察后评价“社区发生的巨变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确实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和谐社区建设。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渔邨社区考察,先后考察了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并在居民邓伟雄家中与民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改革开放以后渔邨社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并表示:“我们这个社区是和谐的社区,每个社区都和谐了,整个国家就会和谐,你们做的工作功不可没啊!”渔邨社区党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构建党委领导、多元协同、社会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共同创建社区美好生活。渔邨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东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广东省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全面建设渔邨先行示范社区。2019年至今,罗湖区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双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决定在渔邨社区试点,以高质量党建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先试示范社区建设,努力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也为超大城市的现代化社区治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践行五个坚持 砥砺先行示范
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波澜壮阔,罗湖人对改革开放有着切身体会,对深圳的创新充满热切向往和期待。
一是始终坚持和强化社区党委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社区党委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一领导街道和区直部门下沉到社区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包括社康、居家养老、图书馆、学校、民警等等,实现了条块融合;另外,织密社区组织体系,通过深化网格化改革和居民小区四位一体党建模式,把党支部建在网格、建在业委会,实现多网合一、一格统管,共同把居民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今年在推进船步街片区棚改工作中,社区党委广泛发动党员群众,配合职能部门推动双签约率(签约户数和签约覆盖面积)达到“99.7%”,创造了深圳棚改的新纪录。今年抗疫期间,社区党委动员各类力量,实现了社区疫情零传染、零确诊。
二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渔邨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7有标准,以党政社群共治和民生微实事工作为契机,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解决老旧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隐患、修缮社区公共设施和开展综合环境整治,开展面向社区各类人群主题服务,不断增强社区服务的精准度与精细度。全力以赴开展居民全周期健康管理建设。把社康中心成为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优质社区健康服务平台。
三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作用。社区党委注坚持社区治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社区党委不断探索和健全新时代党群联系工作机制、社区治理民主协商机制、社区治理社会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机关在职党员亮身份、社区服务社会化运营、渔邨伙伴计划等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始终坚持深港一家亲。渔邨社区与香港一河之隔,常住港籍人员1518人。社区党委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开创深港毗邻党建、港籍同胞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境外人员服务模式、打造开放社区等举措,切实在社区层面落实“一国两制”战略,深化推进深港协同,促进港人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港人人心的回归。6月29日,社区发现两位港籍独居老人家中一直无人应答,在征得其在港家属同意后,破门进入,发现老人晕倒在地。随即将老人送往医院并派人用救护车送老人到深圳湾口岸顺利返港归家。港逸豪庭业委会5名成员,其中有4名香港籍业主,在助力小区治理、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五是始终坚持统筹推进。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渔邨社区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不断深化对社区治理规律的认识,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科学谋划、协同推进在七个领域做到先行示范。特别是在法治治理、科技支撑、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