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内蒙古-中国改革报看内蒙古,内蒙古改革发展新闻
即时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呼和浩特:贫困村镇换新颜 脱贫号角催奋进

2020-08-11 11:54:03 来源:改革网 于保明 梁琪 张雅婷 肖弘波

盛夏七月,蓝天飘来朵朵白云,乡村风景美丽如画。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扶贫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笑容洋溢在贫困群众的脸上······时下,呼和浩特市的山川田野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正催人奋进。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经过2019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硬性指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1个国贫县和1个区贫县全部“摘帽”,67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凝聚企业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着力在完善脱贫攻坚制度机制常态化上下功夫,确保2020年底实现呼和浩特市整体脱贫,坚决兑现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

“嘎……嘎……”走进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碾子湾村,有鹅叫声远远传来。寻声走到村民刘仲仲的院子,只见一只只鹅昂首挺胸,刘仲仲正在添加饲料。看着抢食的大鹅,刘仲仲喃喃着:“都有!”原先58岁的刘仲仲家里靠着几亩薄田,收入微薄。在当地政府、企业帮扶和自身努力下,该户人均收入逐年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健康帮扶,刚性支出减少,家庭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选准养殖路,脱贫又致富。托克托县美源现代渔业生态观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集水产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种植、畜禽养殖、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过去,碾子湾村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荒滩,能种的耕地浇不上黄河水,靠天吃饭,村民生活过的十分清苦。一直在乡镇工作的树尔营村村民党员李广珍因出车祸致残后一直在家休养,坐不住一心想干点事的他,听说政府大力号召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农村创办经济实体。于是李广珍决定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开始艰苦创业。“政府把钱投入到美源公司,美源公司利用养殖、种植得到的利润,再分红给贫困户。”李广珍感慨的说。经过以“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返乡农民”的经营模式的运作,让长期外出打工挣钱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也让困难农民就业有了新岗位。

精准、精准、再精准。近年来,为了进一步用好“绣花”针,练好“绣花”功,呼和浩特市坚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抓整改,创新扶贫模式,开展“百企联百村”“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到了首府的脱贫攻坚战中。独特的“组团式”帮扶机制,也更有效地推动了扶贫社团组织更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如今,各帮扶村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村集体收入显增。截至2019年末,呼和浩特市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今年以来,经过第2季度动态调整,呼和浩特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487户56474人,其中:已脱贫享受政策13696户26940人(包括脱贫监测户28户60人);已脱贫不享受政策12791户29534人;边缘户53户118人。

合作社扶贫互助 铺就农民“致富路”

发展产业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脱贫攻坚中,持续加大集体经济的扶贫力度,采用多种手段深耕产业扶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扶贫方式之一,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能有效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村里多是盐碱地,种地收入少,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村里建设了蘑菇基地,既提供了工作机会,又能给村民分红.....”土默特左旗善岱村党支部书记胡占军说道。善岱村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善岱村的扶贫项目,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提供工作岗位及分红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从2018年5月4日成立合作社以来,两年内共建成99栋大棚。一期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600万元,解决村里40多人就业,帮助精准贫困户13人。二期项目投资644万元,今年5月中旬已出菇上市,纯收入200多万元。三期项目拟向5个村延伸发展,推广成为全镇扶贫支柱产业,覆盖全镇贫困户。

回望来路,呼和浩特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持续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制定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针对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自主发展、务工就业、股份合作、龙头带动等模式积极参与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累计实施资产收益项目879个,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6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85万人次,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096元。同时,呼和浩特市还探索总结“菜单式”、生产托管、订单生产、保本分红、股份合作、资产租赁、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一批较为成熟的扶贫模式,呼和浩特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311家,占龙头企业总数85%。

易地扶贫搬迁 “搬进”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重数量更重质量。为了交出高质量脱贫的答卷,呼和浩特市进一步强化持续帮扶,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

今年82岁的苏财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可以过上这样的好日子。3年前,苏财从土窑搬进了白旗窑移民小区的砖房,屋子里独立的卫生间,方便的上下水,院子里种着自给自足的应季蔬菜。“什么是小康?”“我也不知道啥是个小康,以前祖祖辈辈在山上住土窑是花果山,山下是米粮川。吃水来回两里地,山上种地无法实现机械化只能赶毛驴。如今,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从花果山搬到了米粮川,住着70平方米的新房,吃穿都好,交通看病都便利,还有低保、社保、养老补贴、高龄补贴,钱也够花。日子过得挺幸福,幸福了就是小康吧!”苏财和老伴儿颇为感慨的说道。白旗窑移民小区也是清水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新建的移民集中安置点之一。目前,小区已安置移民149户377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83人,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58人。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936人。其中,集中安置2292人,分散安置644人,建成集中安置点22个。2020年,争取自治区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补短板专项资金1675万元,在清水河县、和林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光伏产业、万家灯火灯笼厂项目,贫困户通过入股扶贫项目,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通过采取“点对点”、“面对面”逐人对接、送岗位上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方式,362人实现了稳定就业。

点对点服务、多对一帮扶,措施政策、资金资源、帮扶力量直击脱贫难点,“输血”与“造血”并行,现实与长远兼顾,“精准”二字成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金钥匙”。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一项项攻坚举措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村镇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在内蒙古大地上奏响一首决战脱贫、小康可期的奋进曲。


[责任编辑:于保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