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沭阳县先后荣获综合实力、工业经济等10个“全国百强县”荣誉,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308.49亿元增长至2019年950.17亿元,2020年全力冲刺千亿元目标
江苏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前排中)调研“空间治理”工作 (沭阳县委改革办供图)
□ 杜建军 祁薛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江苏沭阳县紧盯“全面性”“高水平”两个基点,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34”工作机制,做好“工业强县、基层治理、社会民生、精神文明建设”4篇文章,加快实现苏北县市工业最有实力、农业最有特色、服务业最有影响、城市最有活力目标,确保与省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后荣获了综合实力、工业经济等10个“全国百强县”荣誉,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308.49亿元增长至2019年950.17亿元,2020年全力冲刺千亿元目标。
做好工业强县文章
让社会经济转起来
“利用‘花乡E就业’App平台、‘沭阳人社’和‘沭阳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在线上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真是太方便了。”在江苏豪悦实业有限公司上班的张婷婷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沭阳县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创新“工伤保障、劳动仲裁、监察维权、援企稳岗、职业培训”“五融合”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线上24小时招聘,着力构建信息发布360矩阵,建立“一对一”企业用工服务帮办、用工服务挂钩联系机制,“人社部门+经开区+乡镇(场、街道)+企业”的“四方用工服务联动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宝娜斯针织产业园车间的工人们正在巡查机器,一片繁忙景象。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疫情发生后,沭阳县开展了“抗击疫情、春风送岗”活动,以“帮扶月”“点对点”方式为他们送工,很感谢帮办人员每天都在为他们复工复产想办法,满足企业疫情防控期用工需求。
近年来,沭阳县着力建设经济更加发达的小康社会,出台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智能针织产业入园标准及扶持政策等系列文件,探索“一区多园”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半固态精密成型、电子通讯、特色家纺产业园集聚效应,推动项目建设形成“1721”“企业雁阵”,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上云,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2019年,全县开票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54家、超10亿元企业9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
做好基层治理文章
让群众生活稳起来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前沿,只有牢牢抓住基层治理这个“牛鼻子”,让社会稳定下来,才能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近年来,沭阳县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转变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
“本人残疾,无法正常劳动挣钱,家中孩子较多,负担很重,至今未纳入低保。”在桑墟镇“广场夜谈”友谊河村许洪片专场会上,村民姜乐明对自己未能纳入低保提出意见。友谊河村驻村工作组组长、镇政法委员万军表示,会后将立即安排民政部门入户调查,尽快拿出解决问题办法。
为深入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沭阳县探索村(社区)干部管理培养“三项机制”,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党建3年推进计划,搭建“党群见面会”载体,畅通和拓宽干部听意见、群众提意见的有效渠道,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向群众承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效果,列出红橙黄白“四色”清单,分类分批销号整改。同时,深入推进“四事工作法”,推行调研走访“汇民意”、阳光公开“释民惑”、破解难题“惠民生”、务求实效“赢民心”的“四民”群众工作法,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我们村共清理出390多亩土地,通过公开发包,增加了1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让农村公共资源真正姓公。”贤官镇官宜村支部书记李鹏飞说。
为切实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沭阳县出台振兴村级集体经济行动计划,实施强村“三项试点”,计划投资8350万元新建三大“飞驰”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打造“一体两翼”扶贫园区新格局,让更多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受益。
做好社会民生文章
让群众生活美起来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在桑墟9年制学校开办实验班,让桑墟镇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城一流学校的优质教育,真的太好了。”学生家长孙利超说。
近年来,沭阳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教育“1234”战略,全面完成教育改薄任务、加快城区学校联建。同时,将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校子女全部纳入扶持对象,“十三五”以来,累计发放低收入农户子女助学金17.9万人次、3.3亿元。
“每户都有小院、有停车位,社区内有文化中心和便民超市,有150平方米、139平方米、120平方米3种户型供选择,生活环境不比城里差。”刘集镇郇河村新型社区居民小张高兴地说。
在农房改善过程中,沭阳县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统规代建、统规自建的“一规、三书、七流程”建设模式,通过“暖心房”工程,兜底保障“四类”困难群体,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 以前下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现如今铺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小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出不去了。”村民张大姐笑着说道。
在农路提升中,沭阳县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风景道路全民共创”“党员乡贤护路”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共创风景道路,助推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由“政府治理”向“全民治理”方式转变。目前,沭阳县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576个1268.8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08座,全县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域公交”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我身体一直不好,患糖尿病多年,无法参加正常劳动,多亏党委政府给我安排村卫生保洁公益岗位,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扶贫对象户王加非说。
在脱贫攻坚时,沭阳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精准扶贫战略方针,探索“发现、造血、兜底、推进”“四项机制”,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2019年底,沭阳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连续3年获得省政府大督查表彰,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典型县。
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文章
让社会风气正起来
“不要彩礼、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我觉得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好就行了,彩礼和嫁妆是帮助一个新生家庭,而不是去拖累另一个家庭。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小家庭的好日子。”青伊湖镇荣吴村新娘严凤环说。
近年来,沭阳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以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塑造乡风文明为抓手,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以“身边力量”引领道德风尚。举办了四届“沭阳好人”“沭阳孝星”评选及颁奖典礼,全县涌现出了13名中国好人、25名江苏好人、6名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11名感动宿迁人物,为弘扬良好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以“人情减负365”弘扬时代新风。推行人情新风“宿9条”,开展“沭阳人情减负365”文明实践活动,县乡联动举行“人情减负我先行,党员干部作表率”主题活动。组织全县480个村居(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对各类红白喜事进行劝导。
以“文明评选”培育乡风文明。扎实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居)、文明乡镇创建评选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典型。目前,共有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27个、占乡镇总数37个的72.97%,县级以上文明村262个、占行政村总数435个的60.23%,社风民风不断净化、持续向好。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决胜期,沭阳县将持续按照速度上争先、质量上争优的要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优更快发展,全力跑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