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深圳:着力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

2020-07-31 16:59:53 来源:改革网 

日前,印发《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面形成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叶仕春 赵立东 报道

730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同深圳发布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楚宏主持,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廖远飞、副局长皮勇华在会上介绍深圳市养老服务总体情况以及《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有关情况,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孙美华、福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伟华、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应对养老服务的深刻变化大胆探索与实践

民政局廖远飞局长介绍近年来深圳养老服务总体情况时说,养老服务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事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事业与产业并举的发展原则,老年人福利和养老服务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养老服务政策从“碎片化”到“体系化”,逐步形成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为纲领、若干中长期规划为核心、多个规范性文件为基础的养老领域政策体系。二是养老服务设施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形成了以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为支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家门口”养老服务更加便利。三是养老服务从“政府兜底保障”到“社会多元供给”,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四是养老服务队伍从“能力不足”到“专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医疗护理、老年服务、社会工作多元参与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五是养老科技应用从“局部探索”到“整体布局”,互联网、物联网、科技产品等科技助老应用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六是老年人福利保障从“特定人群”到“适度普惠”,我市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全国最高,敬老优待覆盖面全国最广。

近年来,深圳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主要的探索和实践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以理念为先,聚焦群众关切,高站位谋划“老有颐养”发展大局。养老问题是群众关心的“身边事”,是民生大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探索“老有颐养”的实施路径,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创新性发展。  

二是以决定为纲,强化顶层设计,高起点构建“老有颐养”政策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为全市养老服务发展作出方向性、长远性、原则性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以《决定》为纲领、养老服务业“十三五”等中长期规划为核心、“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等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全面覆盖土地、财政、金融、保险、税费、医疗、人才、产业等方面。  

三是以规划为据,保障发展空间,高标准建设养老服务硬件设施。2013年深圳规划了70块养老用地并写入法定图则,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陆续推进“养老重大民生工程”、民政“9+3”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十个区的区级养老机构全部新建或扩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建标准提高至不少于750平方米;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截至20206月底,我市共有养老床位12879张,能够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市老年人养老床位的需求。  

四是以扶持为策,激发社会活力,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一是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推动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多部门联合出台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资助标准,新增一张养老床位资助4万元;收住户籍失能老年人最高资助每月600元;医养结合机构和五星级养老机构奖励30万元,相关资助范围和标准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现有11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部由社会力量运营,68家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符合条件的可获得50-100万元不等的资助。  

五是以医疗为基,推动医养融合,打造健康养老新模式。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推进医养设施临近规划设置,推动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探索长期照护制度,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  

六是以科技为核,引领业态升级,促进养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圳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鼓励开展老年服务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将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作为战略任务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目前我市在生命健康、老年人可穿戴设备、照护康复产品和智能照护平台等领域,培育了一批跻身行业前列的企业。    

七是以效能为上,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福田、南山等区级养老机构已相继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改革。2018年底,以新型事业单位模式成立市养老护理院,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方向和托底保障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政府主导、社会运营、专业指导、基金会参与的现代法人治理机构,通过企业化用人、政府以事定费、部分空余床位面向社会开放等举措,有效推动了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       

八是以人才为本,共建养老学院,发挥人才培养驱动作用。全市已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将专业人才培养纳入我市紧缺人才培养目录。 


1336”体系让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获得感显著增强

皮勇华副局长就《实施方案》有关情况,从出台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三方面做简单介绍。《实施方案》紧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和老年人口发展关键“窗口期”,以工程化、项目化推动项目落地,力争实现“有备而老”“渐富渐老”。《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坚持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两侧发力,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充分放权与有效监管双管齐下,保障基本与普惠养老双向并举,围绕三大变革,七大策略,提出了17项工程67个项目。一是围绕质量变革,实施标准引领策略、优质供给策略、法治保障策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围绕效率变革,实施科技支撑策略、人才驱动策略,推动养老服务创新发展。三是围绕动力变革,实施需求导向策略、共建共享策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上述三大变革,七大策略,概括起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1336”养老服务体系,即搭建1个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凝聚政府、社会、家庭3方力量,做实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区联动、机构专业照护3种服务,做强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6个层级。

1336”的“1”为搭建一个平台。深圳力争到2025年,新基建的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居全球前列,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之下,我市的养老服务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管理+服务”系统,统筹推进规范、多级联动的智能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全流程监管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目前,老年人接触比较多的是政府为老年人配置的智能呼叫救助设备(比如智能手环、呼叫喵、一键智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杖等等),有紧急情况可以一键链接到专业服务,目前全市有6300多名失能、失智、失独、优抚以及低收入的老年人受益。还有智慧养老颐年卡,融合了多种福利政策,力争实现养老服务“一卡多用、全市通用”。未来基于此卡,我们还将打造多种服务场景,比如高龄老人津贴目前是传统申请的政府审批模式,改革后为“无感申办”的主动服务模式,实现数据多跑路、老年人不动腿。养老院也将搬回家,依托智能化养老产品和上门服务,打造“虚拟养老院”,实现“养老不离家、看病不离床”。

1336”的第一个“3”为凝聚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一是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编制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建立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供地分类保障政策等。 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前不久,配套《实施方案》,我们联合10个部门出台了《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涉及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51条,涵盖用地、规划、建设、税费优惠、医养结合、运营资助、培训补贴等六方面政策。接下来,将对照扶持清单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中。三是强化家庭和个人的第一责任,构建家庭支持体系,提升家庭照护能力。

1336”的第二个“3”为夯实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区联动、机构专业照护三种服务。  一是夯实政府保障基本职责。政府将制定和发布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做到清单之内项目以政府支出为主,清单之外项目以个人和家庭支出为主。2022年底以前,每个区至少建成一家具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区级兜底保基本型养老机构。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在满足符合条件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入住需求后,剩余床位可向社会开放,由市相关部门制定收费指导价。二是实施居家社区养老强基工程。社区新建居住区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空置房屋,各区和街道可探索以低偿或无偿等方式提供给社会力量使用,供其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坚持品牌化发展,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运营,推动机构等级评定;坚持集约化建设,持续推进长者助餐服务;坚持精准化供给,设立社区养老专员,促进养老服务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三是实施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或探索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鼓励养老机构参与星级评定,开展养老机构风险整治专项行动。设立失智照护专区,满足失智照护刚性需求,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1336”的“6”为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六个层级。市级承担统筹、指导、管理、评价职责。区级落地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全面覆盖、纵横协同、便捷高效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到2025年底,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家长者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家长者服务站。全市进入老龄化的社区实现社区长者服务站点100%全覆盖。实施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在聚焦构建1336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还突出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法制保障,加快推动养老服务立法工作。目前《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能。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提供到哪里。《实施方案》设置了全市老年人口现状与服务需求调查项目、老年人能力评估项目、养老服务发展指标监测项目,实时跟踪掌握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建立社会评价体系。三是坚持科技引领,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深圳老年人专用智能产品和服务产业蓬勃发展,未来深圳将致力打造成为全国老年人专用智能产品和服务研发、制造、营销中心,引领全国的老年人专用智能产品和服务标准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老年人消费支付能力。目前老年人的整体支付能力偏弱。《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失能失智人员基本照护需求。推动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发展普惠养老金融,增加老年人财富储备。为了保障《实施方案》的有序推进,政府将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工程化管理机制和督查督办机制,按照“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的要求,确保各个项目落地。


建立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医养结合体系

孙美华女士重点介绍了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方面的情况。按照老年人健康特点和老年人健康服务的需求,深圳将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在预防保健方面,深圳做了几个基本的公共卫生项目。

一是老年人免费体检,凡是在社区居住半年以上的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户籍与否,都能在居住地的社康享受到每年一次的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服务。截至去年底,有20多万人接受免费健康体检,这也是深圳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关口前移,预防为主,让不光是老年人,所有人群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了病还能治好病。

二是安排财政补助资金,为户籍和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中的60周岁以上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提升老年人身体免疫力,降低因流感和肺炎引发的并发症带来的住院开支。 

三是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通过对社区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落实转诊推荐,推动老年心理问题的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早治疗,这项工作我们刚开始起步,10个区分别选取一个社区做试点预防老年人心理疾病。

 疾病的诊治就是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社康为基础,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到2020年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比例要达到100%。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延伸。目前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已经由市属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方案,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深圳的老年人将获得更多的健康保障。这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介绍。

 “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养老医疗需求服务的新机制,主要提供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辅助与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是积极应对老龄化而建立的新型工作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养”到哪,“医”就跟到哪。现在老年人主要有三个场所养老,一是“机构养”,如社会福利中心;“社区养”,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年人将来在家里面居家养老。这三种途径,我们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政策层面上,出台《方案》《规范》等制度,探索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在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准上,我们推进医院-社康融合发展,改革现有专家进社区模式,以市属医院为龙头,汇聚全市高水平专家,组建心血管疾病等13个医防融合专家团队,老年病专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就是以市人民医院牵头,带动全市的老年病专家一起下社康,一起来提高社康的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驻社康机构开展人才培训、业务指导、坐诊带教和技术支持等,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学术引领与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依托家庭医生的平台,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实现居家健康养老。在制度保障上,依托家庭医生推进社区医养结合,鼓励引导社康中心与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健康食谱、健康讲座、健康体检、中医保健、慢病管理、巡诊转诊等系列服务。截至20206月底,我市有养老机构50家,医疗服务已实现了全覆盖;对投入运营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也都跟社康建立医养结合机制。


福田区为积极推进老有颐养提供有益经验

福田区副区长朱伟华介绍说,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约10.3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的近三分之一,我们是养老服务的重点任务区,虽然和很多城市相比,目前老龄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但老龄人口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田区一直积极应对与日俱增的养老需求,实现多个“第一”:“五有五化”的都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全国第一批入选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老龄办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区福利中心PPP模式,是全省第一家区级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改革项目,并且成功创建为五星级养老机构;第一个在区级层面建立落实城市更新项目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配建机制;园东八角楼托养中心,是全市第一家建成的社区托养机构。我们还先后引入了万科、国寿、世联、美国护明德等大型养老企业在福田落地养老项目;已经初步形成覆盖全面、层级健全、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日,市里发布了《实施方案》,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描绘了引领性的愿景、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福田区将率先示范、勇当尖兵,针对《方案》的17项工程67个重点项目,现正起草出台“1+3”文件,我们会逐项分解落实任务,全面贯彻落实《方案》,聚焦“热点”,消除“痛点”,打通“堵点”,接上“断点”,做到四个坚持,全面推进“老有颐养”工作。

坚持系统规划,强化服务支撑。一是重构养老服务体系。要着力解决养老资源碎片化的问题,把分散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成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分布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在区福利中心、区老人保健服务中心、12家颐康之家、14家日间照料中心等现有养老阵地的基础上,构建“1+10+N”服务网络,即1个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个街道长者服务中心,N个社区长者服务站和小区长者服务点,把方案中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落地。二是全面向智慧养老升级。福田区现在已开发部署“福田都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接下来我们将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持续完善,力争实现“三个一”,即:逐步实现政府监管、机构服务、长者福利等“一网通管”;全面推广颐年卡,实现“一卡通办”;长者生活、健康、应急在平台上“一站式服务”。目前,已为2300名特殊老人配备智能手环,提供生活服务5.42万人次,已经发放颐年卡超10万张。三是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100%建立契约式合作,设立4家医保定点养老机构,计划选取2家医院、2家社康中心及1家养老机构,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并设立区、街、社区三级长者心理服务机构。四是办好长者饭堂。优化长者助餐补贴机制,完善人脸识别就餐系统,在23家长者饭堂基础上,逐步推广政府与大型餐饮企业合作助餐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用餐需求。今年将设立5家长者饭堂、布局10家长者助餐服务点。五是大力培养养老人才。制定养老服务人才扶持政策,设立“福田区养老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专员服务模式。今年将培训1200人次。

坚持标准先行,推进品牌建设。一是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将居家护理、托养照料等服务标准编制工作,纳入福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项目,形成服务规范、流程科学、质量过硬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二是构建星级服务网络。发挥区福利中心、益田颐康之家等五星级、四星级养老机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与星级评定挂钩的补贴机制,组织、鼓励辖区养老机构申报国家和省级星级评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力争实现星级养老机构在十个街道全覆盖。三是优化老年教育体系。在莲花北社区开展老年大学试点,开设古筝、舞蹈、摄影等24门课程逾80个教学班,每年近2700名老年学员参加课程。接下来,将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广泛布局老年大学,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

坚持加大投入,加强普惠供给。一是全面推进907”幸福康养惠民综合示范工程。就是要实现90%的老人可以在家庭安享养老服务,7%的老人在社区安享养老服务。作为改革试点区,今年将与大型机构合作,大力推进适老改造试点,发展嵌入式、小型化养老服务设施。深入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通过建筑硬件改造、家庭家装改造、辅助器具适配、智能产品适配等方式,提高失能及高龄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培养社区养老专业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里、在社区就能享受高品质、专业的养老服务。二是加强养老设施供给。加大用地用房资源供给,将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梅彩等8个重点开发区域及更新单元落实老年人托养中心项目,力推新建大型养老服务设施落地。三是创新普惠床位建设。建立新型床位供给模式,通过向社会机构补贴等方式设置政策性床位,降低老年人及其家庭负担,多渠道盘活社会机构床位资源。  

坚持精准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老年人托养机构扶持政策,推出含建设、运营、租金、床位、星级评定、医养结合等全方位的扶持措施,多年来已为辖区养老机构提供逾2亿元补贴,利用慈善资金为养老机构配备7台适老改造的“福星车”。 二是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养老机构安全和资金监管,建立后疫情时代养老机构流行病、传染病防控常态化管理机制,将设立长期单独隔离观察床位、防疫物资储备纳入养老机构建设及运营评价指标。三是营造敬老氛围。组织养老公益论坛、护理知识讲堂、服务机构开放日等活动,提升居民养老观念,引导全社会关注养老事业。养老服务是大件事、也是大家事。我们将更加积极作为、用情用智,凝聚上上下下的力量,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为深圳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贡献福田力量。


养老人才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倪赤丹院长回答中国改革报记者提问时认为,作为深圳健康养老学院来说,他觉得现在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问题,人才确实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和关键的问题。从深圳市公布的1336”的方案来看,养老人才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深圳未来引领和在全国养老服务发展当中的一个品牌。

从这个方案来看,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一是未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养老服务从业者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养老行业确实存在招人难的问题,1336”的方案当中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到我们的培训指导目录和紧缺人才目录。按照这样的规定,未来养老服务从业以及报考相关专业的吸引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也了解,市人社部门正在积极开展从业人员的薪酬调研,研究制定了全市养老从业人员的工资指导价,为未来建立一个合理“规范”可持续的行业薪酬体系提供了一个依据。

深圳非常注重养老服务人才褒扬,市人社局、市民政局每年举办不同层次养老护理人员技能竞赛,为养老护理员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从业人员。同时,深圳鼓励和引导养老从业人员参加技能菁英、鹏城工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领军人才的评选活动。第二,养老队伍建设的路径未来更加清楚了,未来养老从业人员专业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方案当中对于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养老从业人员的技能评价,二是提出了在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当中要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相关的制度,健康养老学院在未来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提升在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2019年,在市福彩公益金的资助下,我们开展了养老护理员、家庭护老者等多层次培训,累计开展培训2000人次以上。第三,未来参与可以更加多元了,深圳养老服务的人才品牌将进一步擦亮。  

从今年开始深职院开办一个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从今年的高考学生当中招收80名学生,我们也欢迎有志于在深圳从事养老服务的青年学子报读这个专业。二是依托这个专业,创新“双元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深圳的一批从事养老的企业,比如说华润、招商健康、万科开展“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共育人才;三是依托这个学院在未来打造一个养老服务人才的高地,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资助,学院每年向全国招收20名学员,每人资助10万元学费,打造“乐龄伙伴”养老人才品牌;刚才皮局也介绍了“家庭护老者”培训,今年将培训1万人次的家庭护老者,未来五年每年培训1000名家庭护老者,把家庭的照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打造家庭护老者的培训品牌。



[责任编辑:采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