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微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省确定了若干个重点园区,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示范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2019年12月3日~4日,我赴洋浦经济开发区进行调研,结合此前实地考察海南炼化、小铲滩集装箱码头、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等项目情况,与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进行了座谈。
开发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洋浦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洋浦”)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半岛,是国务院1992年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由外商成片开发、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原批复面积30平方公里,2007年又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海南洋浦保税港区。目前规划总面积114.78平方公里。洋浦区位优势独特、港口条件优良、环境质量较好,是海南岛内为数不多适合发展港航物流、石油化工、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和先进制造业的地区,对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在海南省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洋浦开发开放取得了重要进展。
石化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调研了解到,已建成千万吨炼油、160万吨PX、210万吨PTA、150万吨PET等项目,海南炼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18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
港航物流业增长迅速。与去年年初调研时相比,小铲滩码头集装箱数量明显增加,港口运输更加繁忙。据统计,2019年全年,洋浦港口吞吐量5015万吨,同比增长19.3%;集装箱吞吐量70.8万标箱,同比增长27.1%。
集装箱班轮航线逐步增加。洋浦方面引进了中远海运等战略投资者,以洋浦港为节点,新开通至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外贸航线8条。截至目前,洋浦共开通内外贸航线22条,其中内贸航线14条,连通北部湾、长三角、华北、东北等国内沿海港口;外贸航线8条,连通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实现东南亚国家主要港口全覆盖。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开发区路、光、电、气、水“五网”基础设施已基本实现区内全覆盖,同时正在抓紧按照2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行能力推动实施洋浦深水航道二期工程。
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作为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洋浦开发层次和开放水平仍显不高,未来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多困难与挑战。
产业综合发展效能有待提升。目前,洋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港航物流、油气化工、石油储备、浆纸及纸制品等少数几个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配套不足,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调研了解到,受全球原油价格大幅下降、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尽管洋浦石化企业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总产值增幅远落后于产量增长。除了刚开工的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之外,洋浦今年再未有新的大项目入驻。同时,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肩负起拉动洋浦经济增长的重任。
港航物流发展挑战不断加大。海南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岛屿型经济特征明显,未与内地及周边地区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与贸易往来,难以为洋浦提供强大的腹地经济支撑。同时,洋浦远离国际航运主航道,港口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专业化泊位数量不足,发展港航物流业务优势不明显。2019年,洋浦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为5015万吨和70.8万标箱,分别为湛江港的23.3%、63.8%,钦州港的42%、23.4%。2019年尽管中远海运积极主动作为,拉动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但与建设区域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人才等资源要素严重短缺。洋浦原隶属于儋州市,远离全省人才和科研教育中心,儋州常住人口不到海口的一半,经济体量只有海口的1/3,对洋浦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长期以来,洋浦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及下属的各单位在招商、规划、园区建设、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人才缺乏,园区公用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和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港产城融合发展较为缓慢。洋浦地处儋州市西北部,与市中心距离在50公里以上,虽然“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不高。据了解,洋浦现有常住人口约10万人,其中仍有4万多为农民,搬迁安置规模较大。园区内幼儿园、中小学数量不足,仅有一家公立医院,休闲娱乐设施缺乏,没有大型商业商务配套设施,远未形成港产城互动、生产与生活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局面。调研发现,洋浦港口、产业项目与各生活区之间分隔距离较远,其间仍有大片土地尚未完成一级开发。放眼望去,整个园区稍显空旷,始建于25年前的洋浦大厦至今仍然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目前,洋浦的主要行政管理机构是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为省委、省政府的正厅级派出机构,同时下设28个独立行政事业单位。除少部分工作人员为行政或事业编制外,其余主要为政府雇员、工勤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采用政府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调研了解,洋浦相关管理部门不仅负责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还承担了征地拆迁、扶贫、维稳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职能,难以集中精力负责园区经济事务。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工资待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多单位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抓住前所未有机遇
虽然洋浦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但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印发实施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加快推进,洋浦未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洋浦要积极探索实施国际最高水平的投资、贸易、金融、税收等领域的开放政策,加快推进洋浦开发开放,做大流量、做强产业,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贡献。
立足传统基础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挥现有石油炼化、油气储备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吸引国际大型油气供应商、油气生产加工商和国家重要能源交易商入驻,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石化园区。做好石化产业链下游布局,重点扶持生产烯烃类产品和制造高性能材料企业,完善石化“生态圈”。加快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将洋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东南亚、西南和华南市场,开展以能源、化工原料、橡胶等为主的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做优做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平台、创新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对标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港,以企业诉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集输沿线货源,积极拓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面向环南海周边国际物流需求,组织开行内贸至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北部湾等各主要港口,外贸覆盖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港口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权开放等方面加强探索,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港口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码头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健全国际海事服务基础设施,加快吸引海事服务企业集聚。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具有洋浦特色的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从个人所得税、落户、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配套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各省区来琼干部挂职、省内干部交流、院士来琼服务团等人才计划向洋浦倾斜,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坚持按需引才、项目化引才,以企业为主体,根据项目建设的人才需求,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人才引进工作。紧扣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重点产业领域高端领军人才。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制定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重点发挥洋浦港交通枢纽优势和集散辐射功能,以港口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产业,以产业繁荣城市。加快完善园区居住、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功能体系。
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探索将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除公安、学校、医院外)改革为法定机构,实行企业化运营。推行全员聘用制,所有人员打破身份界限、竞聘上岗。实行授薪人员总额控制,健全考核激励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薪酬制度。探索“一区多园”管理模式,设立石化产业、先进制造、港航物流等产业园,分别组建招商服务中心,引进专业管理团队或职业经理人,负责园区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挂职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