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朵朵白云从蓝天飘来,乡村风景美丽如画......7月28日,跟随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呼和浩特全市新闻战线助力脱贫攻坚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
善岱村:采好致富之路
“村里多是盐碱地,种地收入少,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村里建设了蘑菇基地,既提供了工作机会,又能给村民分红.....”善岱村党支部书记胡占军说道。善岱村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善岱村的扶贫项目,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提供工作岗位及分红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
从2018年5月4日成立合作社以来,两年内共建成99栋大棚。一期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600万元,合作社化运营,建成大棚39栋、冷库200平米、烘干车间100平米、制作菌棒30万棒,2019年毛收入达280多万元,纯收入80多万元。解决村里40多人就业,帮助精准贫困户13人。年底村里42户每户分红500元。二期项目投资644万元,旗政府投入产业资金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44万元,续建大棚60栋,制作菌棒80万棒。今年5月中旬已出菇上市,纯收入200多万元。三期项目拟向5个村延伸发展,建设大棚100栋、冷库400平米、深加工生产线2条,推广成为全镇扶贫支柱产业,覆盖全镇贫困户。
把什村:编织小康之路
“我家是因病致贫,家里婆婆生病花费大,从2018年夏天我就来合作社打工,从最简单的纸巾盒做起,做一个给10元,有空就来做工一年能收入3000多元。”陈玉玲说道。像陈玉玲一样,还有好多贫困户都被介绍来合作社打工挣钱。
把什村手工编织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吸纳贫困户在家里实现就业,既不担误照顾家里人,又能利用闲散时间,赚取手工费。另一方面,合作社将部分利润以分红的形式发放给贫困户,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经过一年的运营,合作社目前已经吸纳了近百名妇女参与,2019年合作社积极签订各类定手工订单,加工外贸手工毛线帽子手套500多套,加工订单桌套3000多件,销售额2.9万元,2020年合作社产品正式进驻木兰网红电商示范基地,一下步将结合其他扶贫产品进行网红带货,并且将继续扩大合作社的订单市场,充分激发了贫困户和广大妇女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信心。
杨家堡村:唱响幸福生活
“挂不完的红灯,放不完都羊......”一进院就听到大爷大妈们唱着地道的蛮汉调,一幅喜气洋洋的幸福景象。
杨家堡村是全国文明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庭院经济、引进工业企业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17年,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杨家堡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经过多年的建设,自来水、广播电视、水泥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全部实现进村入户,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文化墙、村级组织阵地、村民活动室、便民服务室,新建了标准化村卫生室、文化室。设立了学习讲堂,组建了村民文艺队,通过开展政策宣讲、组织群众性文娱活动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有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