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内蒙古-中国改革报看内蒙古,内蒙古改革发展新闻
即时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阿拉善盟推广“先造后补”防沙治沙新模式

2020-07-16 16:50:56 来源:改革网 张雅婷

7月15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的内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阿拉善盟作为内蒙古防沙治沙的“主战场”,近年来通过推广“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走社会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截止2019年,已经连续6年每年完成营造林超过百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01%,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依托国家林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梭梭人工林种植651.3万亩,建成规模为10~60万亩的人工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9处;接种肉苁蓉79.2万亩,年产干品肉苁蓉1600余吨,封育保护恢复白刺309万亩,接种锁阳24.5万亩,年产干品锁阳2000吨;围封保护黑果枸杞8.8万亩;种植沙地葡萄、黑果枸杞7.6万亩,建成特色林果业种植示范基地6处;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为主的沙生植物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19年林草产业年产值56.2亿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超过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沙产业的发展使阿拉善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沙漠增绿、农牧民致富的绿富共赢发展道路。

一直以来,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和创建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治模式。重点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沙漠景观旅游等类型的沙产业。随着生态产业化的推进,沙产业加大了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张雅婷)


[责任编辑:于保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