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市在“门前五包”管理机制中创新引入分级分类监管,构建“监管扣分、自治加分、总分关联、分类监管”“门前五包”十二分制信用监管体系
□中国改革报记者何玲
“这次门前五包检查情况不错,请继续保持。之前扣掉的分也别急,在浙里办‘一网通管’平台上自检自查、自行整改、自主上报,参加学习测试,都能修复信用分。”近日,浙江省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上溪大队执法队员来到上溪镇四通西路,向商家介绍如何通过浙里办“一网通管”进行信用分修复。
为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从2018年9月起,义乌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即包洁化、包绿化、包秩序、包立面、包文明。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门前五包”管理机制中创新性地引入分级分类监管,构建了“监管扣分、自治加分、总分关联、分类监管”“门前五包”十二分制信用监管体系,并嵌入“一网通管”平台,加强靶向监管能力,有效改变了监管平均用力局面,促进商户主动守信,共建文明城市。
引入“信用监管分”
按照失信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开展信用管理明显提升了沿街店铺关注、维护、落实门前五包责任的主动性,通过‘一网通管’和商户在门前五包工作中的互动,有效提升了市容,维护了秩序。”上溪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扣分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督促商户自律自治,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精品城市。
执法人员实行监管扣分的依据是《义乌市信用监管实施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门前不洁、店外经营、擅自设置户外设施等不履行或履行“门前五包”责任不到位的现象,执法队员参照《办法》进行日常监管12分制管理,并在“一网通管”平台内记分。
根据《办法》,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违法失信问题,按照失信程度的四个等级即严重、较重、一般、轻微,分别扣减12分、6分、3分、1分;自治加分是监管对象通过主体自治平台,开展自检自查、自主申报、自治学习、在线考试等,获得加分、修复扣分。
义乌市信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监管信用分”可以理解为驾照12分记分管理模式在行政监管领域的应用创新,量化记分能促使监管对象更加直观明了地认识到自身失信问题。对于未构成行政处罚的失信行为,将有12分容错整改空间,可以通过整改自治修复扣分,推动改变小错屡犯、屡犯难改的现实情况;对于失信情节严重、构成行政处罚的行为,将继续按照《义乌市信用评分办法》纳入综合信用评价。
据了解,目前,义乌通过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已将全市各镇街建成区范围内主要干道、商业大街沿街商户纳入监管体系,形成“门前五包”监管事项检查表单,将检查表单逐项设置信用扣分细则,根据失信严重程度不同,对日常监管扣分事项进行分级记分处理。“一般”等级一次扣减“日常监管分”3分,“轻微”等级一次扣减“日常监管分”1分,通过监管扣分,将监管过程发现的失信痕迹全面量化并建立信用记录。
建立“总分关联”机制
差别化设置“双随机”抽查比例
“以前虽然也签订了门前五包责任书,但落实的积极性不高。但随着门前五包信用管理实施后,为了不被扣信用监管分,我们逐步树立了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履行门前五包责任。”廿三里街道的一家商店王老板说,“其实好的店面环境、好的经营环境,都是在为自己的店树形象。履行门前五包责任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份贡献。”
王老板之所以如此重视信用监管分,是因为信用监管分与商户的信用息息相关。目前,义乌市综合执法局初步建立了商户“总分关联”机制,一方面,关联监管对象在全市信用平台评价产生的“综合信用分”,对“监管信用分”超过12分的,“一网通管”平台将相关信息推送至信用平台,“监管信用分”每扣满12分就会扣减商户“综合信用分”2分,影响主体信用状况。另一方面,关联监管对象负责人,对监管事项达到“严重”等级的,可视具体情形穿透关联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直接扣减个人“综合信用分”2分,影响关联个人信用状况。
与此同时,义乌市综合执法局根据“监管信用分”差别化设置“双随机”抽查比例,对信用状况好的商户降低监管频次,对信用状况差的商户提高监管频次,实现有针对性的靶向式重点监管,同时,将“监管信用分”作为监管领域或行业领域内部实施激励惩戒措施的重要依据。
“将分级分类监管嵌入‘门前五包’的日常监管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商户的文明意识,有助于引导商户积极主动参与城市管理。”上溪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扣分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督促商户自律自治,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精品城市。截至目前,共开展门前五包各项检查1630次,发现问题19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