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凝聚后扶政策后劲 “搬”向美好幸福生活

2020-07-09 17:04:48 来源:中国改革报 

 

湖南紧贴脱贫目标,紧扣扶贫短板漏洞,下足精准扶贫“绣花功夫”,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 曾盼明

□ 本报记者 邢成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承载了14亿中国人民殷切期盼。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扶贫攻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抉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作为“五个一批”中的重要的一批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成了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全国共100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其中,湖南就占了70万人。搬迁任务之重,位居全国前列,湖南当之无愧成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何落之于实,成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进入“后扶贫时代”以来,湖南紧贴脱贫目标,紧扣扶贫短板漏洞,下足精准扶贫“绣花功夫”,全力做好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易地搬迁这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逐步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

稳扎稳打,搬迁“速度”“精度”并行不悖

囿于农村“安土重迁”思想的禁锢,湖南基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困难重重。2017年2月28日是一个下雨天,湘西永顺县小溪镇工会主席鲁开忠来到了湖南省唯一成片贫困集中区不通公路的乡镇雨阳村开展走访工作。“既然你来听我们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就是不愿意搬。”湘西永顺县小溪镇雨阳村54岁的贫困户张九顺第一句话就让鲁开忠吃了个“闭门羹”。

此后,不放弃的鲁开忠九进雨阳村,逐一宣传易地搬迁的政策,慢慢地理解的人也多了,行动的人也就多了。鲁开忠在他的朋友圈写道:沥沥细雨割不断扶贫情,清清溪水挡不住攻坚路。随着各种政策的落地和扶贫项目的落实,2019年雨阳村整体出列脱贫,搬迁到芙蓉镇集中安置的132户,搬迁率达到84%。

在湖南全省范围内,类似这样艰辛的易地扶贫搬迁剪影数不胜数,这也恰恰见证了在推进易地搬迁工作中的“湖南力量”和“湖南精神”。

记者了解到,湖南自2016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一路稳扎稳打,扎硬寨、打硬仗,书写了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史上壮丽的篇章。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入住69.4万人,入住率100%,就业率99.64%、脱贫率98.5%。速度质量双达标,这是湖南长期高度重视易地扶贫工作的必然结果。

湖南凭借“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开拓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时代魄力,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这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浪潮下的“湖南速度”。

所谓“易地”,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挪哪里”,如何确保挪得“精准”?为深刻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对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制定后续帮扶工作方案”要求,湖南省内30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均要求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实现分区分类精准帮扶。作为湖南易地搬迁任务第一大县,新化县按照“先定区域后定人”的原则,将全县34,436万搬迁人口锁定在416个重点贫困区域,“精准识别”率100%,做到了应搬尽搬。

在确定“往哪挪”上,湖南大力探索并推行集中安置,将全省2758个集中安置项目的选址紧邻生产生活要素集中区域,60%依托中心城镇,30%紧靠工业园区或旅游景区。江华、通道、芷江、宜章、城步、保靖、桃源等地大打旅游牌,将集中安置点向景区靠拢;靖州、麻阳、江永、绥宁等地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建设集中安置点,大大加速了搬迁户的脱贫进程。

湖南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先定地域范围后定人,合理划定易地搬迁迁出区域,以“范围精准”确保“身份精准”,扣好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粒扣子”——这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浪潮下的“湖南精度”。

衔石填海,凝聚就业、产业后扶政策后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快速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也同样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

确保贫困户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民生大工程的冰山一角,如何才能确保已经搬迁的贫困户有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近年来,湖南合理使用政策“工具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易地扶贫后续工作保驾护航。牢牢把握易地扶贫搬迁阶段性任务目标的转变,围绕就业、产业等后续扶持工作重点,坚决落实“一户一就业”政策,建立了“政府+劳务经纪人+搬迁户”的就业扶贫服务模式。数据显示,“十三五”全省累计培育劳务经纪人2000余名,开发公益性岗位8900个,在集中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1051个,吸纳约4万人次搬迁贫困人口就业。

在加强后续产业扶持方面,湖南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龙山县洛塔乡贾家台集中安置区,田贵刚是第一批尝到易地扶贫搬迁甜头的村民。“新房子比我山上那老房子干净整洁不说,住在这里赚钱的机会也多些……”用田贵刚的话来说,早搬家就是为了早脱贫。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前,田贵刚是典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由于交通不便,一年的收入入不敷出。“大女儿上大学,小女儿上高三,每年教育开支都在2万元左右。”为了赚钱,田贵刚曾想出去外地打工,但由于家中有老人,田贵刚只能放弃。

好在从2016年开始,龙山县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田贵刚一家也在其中。搬到新房不久,田贵刚就尝到了甜头,他承包了附近的50亩田土种植烤烟,一年纯收入8万余元,还能照料家里的老人。更让田贵刚欣慰的是,搬到集镇上后,就医、交通十分方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在贾家台安置区里,像田贵刚一样尝到易地搬迁甜头的村民不在少数,这要归功于后续的脱贫帮扶政策。

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大资金支持,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财政专项,连续4年投入资金约2.8亿元,对44个县市区约1000个特色农林产业基地、200多个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带动湘西地区近10万名搬迁对象实现增收,全省约24万搬迁对象靠发展特色产业受益。

聚焦民生,助推资源配置融入农村肌理

近年来,湖南围绕解决搬迁群众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后续管理服务,确保搬迁群众住得安心,加快社会融入。特别是在后续帮扶中,大胆创新安置社区管理服务方式,搬迁户加快融入新环境,有效巩固了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在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探索出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新模式。以1名党员或能人联系5户搬迁群众,通过开展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搬迁群众的社区融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既有精神的融入,也有物质的融入;既有平时生活的融入,也有其它服务的融入。”5月16日,在湖南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上,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如是说。

记者在湖南资兴市三都镇看到,集中安置社区与敬老院深入融合,通过星级服务和家的温暖对特困人员进行集中供养。而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肯定。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省2764个集中安置点共设立了物业管理机构1935个、基层党组织898个、群众自治组织1523个,构建起党组织领导、搬迁群众充分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

如今,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视、通网络,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通五化”。此外,各市州还积极出台举措,让搬迁户享受水、电减免优惠政策,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既能稳得住,更能融得进。随着生活条件不断完善,社区服务更有温度,易地扶贫搬迁户大步奔向环境优美、生活便捷、人居和谐的幸福新生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短短3年时间,69.4万贫困群众从“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到“一方山水养得活一方人”的地方,毋庸讳言,湖南凝聚后扶后劲,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易地扶贫搬迁阶段性成果答卷。相信凭借“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特质,湖南定能筑牢安居乐业民生之基,带领百姓“搬”向长远治本小康,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完整的扶贫验收答卷。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