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访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
2020-06-30 16:41:19 来源:本网专稿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以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进度,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变成历史的记忆,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的现实。”在6月29日举行的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昭通市专场发布会上,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对与会记者如是表示。

杨亚林介绍,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5.07万人下降至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至104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昭通可望如期实现脱贫,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杨亚林表示,5年多来,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昭通在中央和云南省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不把扶贫当负担,誓把挑战当机遇,坚决嚼碎“最硬的骨头”,突出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

探索实践“133”工作思路

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立足昭通实际,创新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紧扣人的改变,全力走实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获得感、满意度。

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纵向扣好脱贫攻坚“四粒扣子

围绕“扶持谁”,扣好精准识别“第一粒扣子”,2017年,昭通以动态管理为契机,全市组织2.36万名干部,用近4个月的时间,对129.73万户529.03万农村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核心是从头再来而不是推倒重来,全面精准地锁定未脱贫对象27.5万户113.37万人,系统全面建立起全市农村户籍、住房、教育、卫生、低保等各方面的信息台账。

围绕“怎么扶”,扣好精准施策“第二粒扣子”,2018年,以开展“村村清、户户清”行动为抓手,科学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近3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70.36亿元,实施库内项目11284个,以到人到户的精准帮扶确保户脱贫、村出列,以高质量的“村村清、户户清”确保县摘帽。

围绕“怎么退”,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按照贫困退出机制,严格程序、严格考核,全市9个县区、1131个村社区、35.82万户169.08万人都做到了精准退出,并确保脱贫成效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围绕“退出后怎么办”,扣好巩固提升“第四粒扣子”,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脱贫成果巩固20条要求,对已退出的169.08万人继续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巩固强化脱贫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返贫。

对标“两不愁三保障”

突出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昭通最大的市情实际。2017年以来,围绕“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按照建设配套搬家、产业就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在树该长的地方”,努力实现正本清源、科学发展,同步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截至目前,全市36.24万搬迁群众已全部搬入新居,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安置规模分别为4.06万人、3.63万人的靖安、卯家湾两大安置区,成为位列全国第一第二的大型跨县区安置区;23个新增集中安置区44所学校、33个医疗服务机构、8万亩产业基地、9100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10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投用;迁出地60万亩耕地、77万亩林地、0.81万亩宅基地“三块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果,既斩断搬迁群众与迁出地的直接联系,又为搬迁群众稳定增加收益提供支撑和保障;各安置区共构建了5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111个党支部、44个社区,统筹整合调度各方力量,强化搬迁群众的培训、教育、管理、服务,切实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所有搬迁群众满满的感激之情由然而生。

2019年春节前夕,经过9个月的日夜奋战,绥江县兆家坝安置点圆满完成建设任务,1865户7144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欢天喜地搬入县城新居。9个月的时间,从选址、规划、建设、配套到搬家,实属不易。69岁的杨顺高老人高兴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祖祖辈辈在农村、在山区,这个年纪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二是突出做好产业培育文章。

产业散小弱是昭通最大的短板弱项。在2017年全市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中,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20.22%。为此,昭通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引领新发展,充分借鉴云南烟草发展模式和经验,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全力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网格化管理,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在实现“此苹果非彼苹果”蝶变的同时,以高度组织化、规范化为前提,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80万亩,今年将是一个大丰收之年,苹果产业将呈现量价齐增的良好局面。同时,规划建设的600万亩竹基地已建成450万亩,300万亩马铃薯正逐步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近期,国际马铃薯协会将给昭通颁发“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的称号。特别是昭通海升现代农业公司规范化种植的10万亩苹果示范园,成为全国最大单体连片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基地,“红蛇”“华硕”等优良品种每亩收益最高突破10万元,苹果树真正成为了“致富树”“摇钱树”。

在北部的8个县区,高标准、规范化种植的笋用竹产业,再过3-5年将是一片茫茫竹海,在给群众带来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更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指示要求,找到了一条立足昭通实际,既是生态又是经济,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产业发展之路。

三是突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

昭通529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动力305.2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40万人左右。2019年末,工资性收入占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34%。立足实际,昭通坚持把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事关脱贫攻坚胜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扎实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转移就业。

特别是今年以来,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抢抓全国各地大规模复工复产的“窗口期”,在全国率先实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步构建起政府对政府、政府对重点企业的长效对接机制,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有序转移就业。

目前,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89万人,转移就业率80.89%;104.5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9.61万人,转移就业率85.71%;13.74万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2.28万人,转移就业率89.37%;贫困户和易迁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四是突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

5年来,按照“以房找人、以户找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要求,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拆除危旧房43.72万间,农村群众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并重,215.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2.2%,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面达标。

加快补齐农村交通设施短板,累计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1万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全覆盖。

全面推进“改薄”工程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14.35万名“两后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创新“两查四对”控辍保学机制和“四步走”工作法,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失学。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

聚焦攻坚冲刺

全力打好“五大战役”

2019年以来,针对全市脱贫攻坚存在的短板弱项,坚决有力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歼灭战、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攻坚战、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突击战、劳动力稳定有序就业提升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五大战役”,推动实现短板弱项全面补齐、全面规范、全面提升、全面达标。

杨亚林指出,五年来,昭通在脱贫攻坚中锻造锤炼了为民务实、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奋力跑出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昭通速度”,塑立展示了“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淬炼形成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努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昭通路径”。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5年,是昭通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5年,也是昭通儿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5年,更是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谋发展、创新突破促跨越的5年。5年间,以脱贫攻坚为引领发生的思想观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城乡面貌之变、文明风尚之变,成为昭通发生翻天覆地历史性巨变的动力源泉和真实写照,在乌蒙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杨亚林充满激情地表示,贫穷落后不是昭通固有的标签,历史上的昭通既历经沧桑也曾经辉煌;今天,随着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和新的发展格局的构建,昭通犹如乌蒙之巅的凤凰,又一次站在跨越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的风口上展翅欲飞。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促进“滇东北崛起”的重大命题和历史使命,昭通将充分认识和定位这一历史重任,找准结合点、抢占制高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奋力在促进“滇东北崛起”的新征程中谋新篇、开新局。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