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 改革网讯)石阡县按照省、市“新市民·追梦桥”工作部署,紧扣全方位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平阳社区安置点为“试验田”,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搭“五桥”建“五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尽早成为“新市民”。
强组织,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聚焦党建核心引领带动,促进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建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街道组织委员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由街道党建办主任担任,同时从搬迁点致富能人、复转军人等优秀党员中选举配强10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从团县委选派一名青年骨干担任社区第一书记。二是整合群团资源。充分发挥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的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扶贫、财政及工青妇等部门资源,创建社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服务中心,并开设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总工会工作站等10余个工作站,实现社区“六类组织”建设全覆盖。三是优化服务团队。建立“街道干部+社区干部+楼长”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党小组长、楼栋长为抓手,将37个楼栋划分为7个管理服务网络,并采取支委成员兼任、党小组党员中选任等形式配齐配强党小组长和“五员”服务队伍。如,社区就业服务员分成4支小分队,依托“1+1+N”的劳务帮扶机制,解决就业岗位300余个,帮助社区精壮劳动力就近创业112人。
强就业,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以保障就业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搭建就业平台,引导扶持创业、培育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一是出台就业扶持政策。结合县域资源和社区产业实际,出台《“留雁行动”鼓励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工作方案》等文件,在政策最大限度范围内给予创业贴息、就业扶贫车间奖补资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安置点致富带头人就地就近创业。充分运用“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依托工青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摸排外出人员掌握技能情况和现阶段岗位空缺情况,进行人、岗有效搭配,实现“岗得其人,人适其岗”。目前,通过工会、妇联、团委平台提供就业岗位660个。二是提供就业精准服务。在服务中心开设就学、就医、就业等政策咨询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常规服务。按照年龄结构、就业意愿等方面建立“就业需求人才库”。强化与苏州市工青妇组织的沟通衔接,畅通东部企业招工需要和群众务工需求的信息通道,引导安置点精准劳务输出。目前,协调劳务中介、各类企业在社区开展招聘活动3次,通过东西部合作项目引导青壮年劳务输出84人。三是拓展就业资源渠道。建立雁归工程数据库和石阡籍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联合人社局、投促局等部门,结合“留雁行动”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深入挖掘全县企业家协会、春晖联盟等资源,大力实施“巾帼企业帮带计划”,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目前,成功引进了宏信服饰加工厂、恒昌源有限公司、和记食品等一批企业、工厂在社区落户发展。
强扶助,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汇聚政府、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力量,积极开展爱心助学和健康送医、爱心陪伴行动,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实际问题。一是帮扶“点对点”。整合工青妇资源,在安置点开展“家风家教”“巾帼在行动·温润移民家”“暑期阅读”“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等活动,切实做到应帮尽帮。按照“团支部+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的形式组建安置点志愿服务队,切实为搬迁群众提供环境卫生、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力所能及为“新市民”解难题。目前,全县已建立志愿服务队14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2场次,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二是助学“一对一”。统筹“中国茅台”“习酒”“东吴证券”等助学项目,建立县内困难学生台账,实现资助项目与贫困学生“一对一”精准对接。2019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享受学业资助学生44人。结合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和安置点教育资源供给情况,筹集资金建设幼儿园一所,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对一”专人负责落实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搬迁“零辍学”“上好学”。三是关怀“心连心”。大力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和“花蜜行动”,招募专业志愿者组织开展老年人娱乐、文体等活动。建立12355综合服务平台和热线,积极开展“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阳光行动心理辅导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搬迁青少年身心健康。创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适时开展巡回义诊、青少年视力矫正、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国奶扶贫项目”等公益活动,满足安置点群众卫生健康需求。
强法治,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引导安置点搬迁群众学法用法,树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推进社区管理法治化,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一是强化法治宣传。结合安置点群众法律素养特点和法治教育属性特征元素,以“法润社区、守护家园”为主题,建成500米法治文化长廊、60平方米“移民普法之家”等法治教育阵地。设立司法行政社区工作站,抽调业务精通的司法人员进驻工作站值班“坐诊”,针对社区突出问题,组建一支从乡贤寨老、优秀党员网格员中挑选出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开展普法宣传。二是做好法律服务。健全社区送法上门服务制度,开通“法治平阳我的家”微信公众平台,适时深入群众家中开展“一对一”法律知识辅导。结合“双11”“一月一主题”等活动,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健康生活进社区、关爱老幼进社区、心理咨询进社区、音乐艺术进社区“五进”行动,将普法阵地建到安置点群众家门口。目前,累积发放各类法治宣传手册800余份,利用“移民普法之家”开展法治培训5场400余人。三是开设法治课堂。聘请县内知名法律工作者,在“六一”“综治宣传月”等时间节点,采取“定点课堂+送教上门”模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普法宣传宣讲。统筹青年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师资力量,在安置点大力实施“四点半学堂”“人民普法之家”等项目,开设书法、绘画、文明礼仪、普法等特色课堂。自2019年5月开班以来,共吸纳学生300人,累计开课125课时。
强文化,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创建“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的工作机制,扶心扶志引领“新市民”自强自立。一是选树典型。采取支部联建方式,在“三八”“五一”等重大节日开展评选“最美楼长”“最美保洁员”“最美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迹和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目前,县妇联已对安置点搬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2户“最美家庭”、2名“慈母”、2名“贤妻”、2名“最美保洁员”、2名“最佳楼长”进行了表彰。二是积分激励。探索建立春晖爱心超市积分兑奖机制,引导安置点群众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环境卫生整治、治安巡逻等活动,获取积分卡到爱心超市兑换商品,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向善向上向美。目前,全县5家“春晖爱心超市”共计开启积分兑换物资活动54场次,兑换纸巾、洗发水和洗洁精等物资若干,惠及群众10740人。三是服务带动。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利用“石阡青春驿站”“青年之家云平台”等载体,建立安置点青年微信群、社区群,切实为搬迁群众提供帮助,拉近彼此距离。依托工青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小小鸟热线”“家庭讲师团”等志愿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家庭学生等群体,实行结对管理。目前,邀请教育专家、学校教师等开展辅导讲座50余期,帮助引导近6000余名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