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今中外,言和意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重视意象表达的文学批评观念和审美方式以及委婉含蓄的文学表达方式,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观点,不仅表达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更孕育了诗中有画中有诗颇具延展性的中国文学,其中尤其对于古典诗词影响深远。
关键词:庄子言意观;含蓄;诗与画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然而我认为庄子的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是道家哲学著作,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贵真重道”的哲学思想。同时它更是文学上的杰作典范,尤其是其中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对中国文学和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的言意观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其言意基本观点谈起,就其主旨所体现的强调含蓄的表达和言外之意的运用,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例证,在探讨之时,又力图结合古代文论中相似的观点加以补充。见解浅薄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道家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哲学之一《老子》开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陈应鼓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做的第一个注释中解释道:“第一的道字是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的道理,第二个道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士老子哲学是的专有名词,本章的意思是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这里已经体现了语言的局限性,即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用语言言说。老庄哲学是分不开的,二百年后,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 忘言”说,就如同对于言和意而引申,这种重意的审美观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具体到艺术和文学上来,更是有许多实践。
首先是“言不尽意”,这一点主要讨论的是言的作用,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破碎出世界无物。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完全肯定语言的作用不同,“言不尽意”在一定程度上说的是语言的局限性,在:《庄子·秋水》中有这样的表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 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这里说明了言能所及之物,也就是物之粗,事物的表层,但对于深层的“物之精”可以跨过感官存在,形成道,而道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正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陈应鼓先生在《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中也有详细的表述:“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里所提出的语言的功能及其限度的问题,指出意义之不可言传性,语言文字是否能言传真意,是值得讨论的,庄子学派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和意的关联问题为魏晋清谈和佛学禅宗的一个主要讨论问题,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及禅宗的不立文字,便是由这一思路发展的。”这段话不仅解释了言不尽意,而且还表明了对后世的启示作用。这一点,在下文中还将进一步阐释。回到文本来看,随后庄子又用“轮扁斫轮”的故事进一步论证这个道理,它也进一步阐释了言语的局限性和实践的重要性,而我们说的意会正是在实践中才得到我们自身的体悟,获得了个体生命的独特认知,就好比总提到的“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再来看一下“得意忘言”
《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在这里以筌、蹄喻“言”,以鱼、兔喻“意”,得鱼兔而弃筌蹄。首先,鱼兔能通过筌蹄来获得,所以说庄子并没有否定言语的功用,且言在表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肯定言对表意作用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指出言和意的关系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意、鱼、兔是目的,而言、筌、蹄是手段工具,目的若已完成,则可不必执着于手段。“所谓语言文字的功能在于意义,是‘得意’的重要途径,但掌握主‘意’之后,就可以不必拘泥于工具。庄子得意忘言的主张,不但引发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再往后的文学和艺术中也得到深远的回响”在这里,庄子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意”的一种符号,一种工具和手段。
经过以上的梳理,大体可以明确了言和意,在我看来,言好比是文学的肉体,是支撑起在外框架的结构,意好比是灵魂,是行文立意的支撑。但是,往往精髓都在灵魂,而灵魂恰恰无法言说,就好比欧阳修的的一句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处的行人便是行走的灵魂,也就是说不尽的意。这种观念根植于历史文化及诸多影响,所以这种言不尽意的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不同的方面,同时也更注重对于言外之意的追求,从这各角度看,也增强了语言的延展性。
二、含蓄表达与言外之意
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审美传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更为注重情感神韵的传达与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注重艺术表现形式之外的未尽之意,探究言外之意的体现。道家的审美方式更是在文学和绘画中集中体现,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也造就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景。而诗界中的山水画则可以说是典型代表,而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都能脱口而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最好写照,这种诗情画意对词的创作也有影响。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几个例子虽然浅显,但简单之中足以说明这种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主题,诗人因为一些原因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最典型的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庄子所强调的“意”。我认为,对于这种典型问题的讨论,眼界一定要开放,一定要有比较意识。但不能天马行空,庄子的言意观中,很明显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意的重视,不妨从:意出发,以小见大。我认为,这里的言不能尽的意,在诗里可以理解为“意象”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很好的同国画中的留白相呼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无独有偶,西方的意象派,但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它对于意象的推崇,它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更重要的是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也就是与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言。象征主义也用意象,同时强调“客观对应物”,也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审美都对语言绝对的推崇。结合西方的几个典型例子,其实目的还是为了用一种全球化的眼光佐证言不尽意这种延展性的魅力以及言外之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以上,我们谈到的都是对具体创作的影响,从相对宏观的角度考虑,庄子的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也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比如:《易传》“立象以尽意”,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四外说”,王士祯“神韵说”,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王国维“意境论”等由于文章篇幅和我自身的学识有限,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总之,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深厚的哲学功底之外,用他寓言性的文学语言显示出强大的品格,他的言意观在中国特定的民族风格和审美形态下茁壮成长,并被后世不断丰富补充,使我们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化蝶般的庄子以及那种得意忘言的灵动气息。同时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感悟,很多情境下正是那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实写照。而者背后的豁然超脱早已于得意忘言的文学品格融会贯通,在文学和艺术中大放异彩。也成为文学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孙雪霞.文学庄子探微[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朝华注译.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
[4]陈应鼓.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战国)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