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勇担当 千里逆行战疫情

2020-06-14 20:05:39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举办“战疫路上勇担当”系列专题讲座首讲,参加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6位同志动情讲述战疫路上如何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左图:6月3日,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举办“战疫路上勇担当”系列专题讲座首讲,主题为“牢记使命勇担当千里逆行战疫情”。中国改革报记者 文帝 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袁琳 刘政 何玲

□ 实习记者 安宁

6月3日,按照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指示精神,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举办“战疫路上勇担当”系列专题讲座首讲,主题为“牢记使命勇担当千里逆行战疫情”,6位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讲述亲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抗疫故事,分享战疫感受。4个多小时,数次自发的致敬掌声,成为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举办52期以来时间最长、共鸣感最强的一期。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有太多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逆行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肩负使命,默默奉献,夜以继日,事无巨细。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物资保障组成员。

根据中央决定,1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抵达湖北武汉市,既对疫情一线防控工作全面“督战”,更与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并肩作战。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组组长单位,国家发改委党组闻令而动,在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直接领导下,第一时间成立工作小组,由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连维良带队,包括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刘明、体改司副司长万劲松、评督司副司长吴君杨、经济运行调节局电力处处长刘琼、财金司信用处副处长吴丕达等,7名党员干部千里逆行,参加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工作。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首度全部“清零”;4月27日,经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批准,中央指导组离鄂返京。

“3个月里,这几位同志经历了从疫情防控至暗时刻到曙光来临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全过程,他们原汁原味的真情讲述不仅展示了国家发改委干部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无私忘我的优良作风,也给全体同志上了一堂非常生动感人的党性教育课。”参会同志激动地向记者表示。

闻令而动笃定无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7日,刘明和孙志诚是最早一批前往武汉参加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物资保障组工作的国家发改委干部。2月7日,连维良副主任带队,万劲松、吴君杨、刘琼、吴丕达一行人奔赴前线支援物资保障组工作。

“要说一点不害怕,也不太现实。”刘琼分享了初到武汉时的感受。前往酒店的路上,接站的战友孙志诚就半开玩笑地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有其他部门派来的两位同志,因为‘密切接触’已经被隔离了。”

在武汉期间,孙志诚也出现过一次感冒发烧。“连续3天等待3次核酸检测结果期间,来自委里领导和同事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关怀,支撑、包裹着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这也是我后来最怕去触碰的一段回忆。”

在同行的战友们眼中,孙志诚是一位稳重心细又有爱心的兄长。“孙司长是我们小团队的老师,对医疗物资、救治设备、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医学人才培养等情况熟、人头熟。虽然平时很稳,但在救助病患问题上经常也是心急如焚的状态。”刘琼说。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为了打好这场后勤保障战,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与湖北省、武汉市建立物资保障每日对接机制,每日调度,每日跟踪落实情况,每日解决个案问题。

“建立每日对接机制后,我们每天都要开三次碰头会,每天一个日报,每三天一个供需对接报告,对接报告需要三方签字画押,相当于立下‘军令状’,切实压实责任。”同行7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战友们眼中的“淡定虎”吴丕达说,“初到武汉时也曾‘不淡定’,但这种焦虑很快就消除了,因为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让人顾不上恐惧了。”

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能否较为迅速地由平时状态转换为战时状态,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进入应急状态后,必须适应瞬息万变的情况,打破常规,果断处理,并且敢于担当。”万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有感触地表示。

吴丕达在汇报中分享了连维良副主任带领物资保障组成员们创设的“九大战时机制”,除了每日对接机制,还包括超前订货备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直接委托采购机制、高效扁平调拨机制、医院直通车机制、权责联络员机制、产品质量监管机制、迅速处理舆情机制。

“出了问题我负责!”连维良副主任的这句话让万劲松至今想来依旧热血沸腾。疫情防控初期,一方面,防护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有不少捐赠、调拨、采购的防护服因为不完全符合国标而放在指挥部和医院的库房里,对于能不能用,用在什么地方,需要有关部门给出明确意见。

晦涩不明的局面因为一句敢于担当的“拍板儿”变得豁然开朗。在第一次省市对接会上,连维良副主任果断作出决定:“国标无菌的医用防护服只能用于ICU,非ICU的环境可以用非无菌的防护服。”当时国内生产的无菌防护服,每天供应武汉将近8万件,而ICU需要5万件左右。通过这样分类使用的方式,最急需防护服的ICU就完全有了保障。

在吴君杨看来,厚厚的会议纪要里这句“凡是没人保的物资都是我们的工作”,是“担当”的另一个生动注解。“正如连主任所强调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率,都会影响到战役的前进步伐。”

初期医疗物资保障的被动局面之所以能迅速扭转,除了果断决策,秘诀既藏在“九大战时机制”里,也藏在前后方密切无间的配合里——

“物资保障组开展工作切实体现了系统思维,不囿于单向思维、点状思维,通过前后方配合,物资保障工作的哪个环节受阻,就着力打通哪里,办法总比困难多。”万劲松说。

“无论是问情况,还是请求支持,委里的领导和同事们从来没有推诿、犹豫,不管多忙多难立刻就办;有时候太晚了,我不好意思打电话,便发微信,竟然大多都是秒回。”吴君杨说。

“我们身在一线的真切感受是不仅仅我们7个人在前线,全委每一个同志都时刻准备着上前线;不仅仅我们7个人不舍昼夜,何立峰主任等委领导和同志们也都在日夜兼程,每个人都在努力克服那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孙志诚说。

战地之春功不唐捐

“1月30日,和孙志诚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调研。让人揪心的是,武汉疫情依然严峻,仅一天确诊的新增病例就超千人,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

2月15日,武汉下了一场大雪,气温骤降,确诊病例仍在增加。方舱医院气温偏低,大家的心情也显得很沉重,默默地协调采取发羽绒服、装电热毯、加被子等御寒措施。

3月3日,和吴君杨一起到荆门市、宜昌市、黄冈市,两天让湖北七大磷肥企业全部复产,保证了春耕用磷肥需求。

4月15日,最后一支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撤回,交通保障小组圆满完成343支医疗队、38,614名医护人员撤回的保障任务。”

……

从1月27日抵汉,一直到4月26日(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撤离前夕),刘明在战地日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战疫中重要的节点和每天的战况、战果,包括心情。回看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每一个日夜的战斗轨迹,我们能够明白何谓“席不暇暖”,何谓“马不停蹄”,何谓“通宵达旦”,何谓“争分夺秒”……

“刘明副局长被湖北同志称为‘战神’,几个晚上不眠不休仍然思路清晰,工作效率极高。所有医疗物资、医疗设备运到武汉,援鄂医疗队所有英雄的撤离,都倾注了他的辛劳和汗水。”刘琼如此评价。事实上,记者此前电话采访吴君杨时,他也从侧面印证了刘琼的评价:“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常说,‘这件事交给刘明就好办了’。”

不难发现,在筹备这期周三大讲堂时,6位成员对分享内容做了周密的分工。刘明按照时间线索讲述在这个特别的春天,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如何一步步取得决定性成果。孙志诚的叙事逻辑则系统全面,虽然语气平缓、娓娓道来,但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随着疫情发展和抗疫需要,物资保障组的工作重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孙志诚介绍说,战友们将战“疫”的过程归纳为“两个战场、九场战役”——前线和后方紧密联系、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先后打赢了医疗防护物资保障、床位保障、医疗设备保障、关键药品保障、生活物资保障、援鄂医疗队撤离保障、推动复工复产、推动物资出口、促销农产品等九场重要“战役”。

“刚到武汉的时候,在新闻上看到医护人员要戴着尿不湿坚持工作8个小时,战友们每天都是怀着煎熬和愧疚在工作。”吴丕达说,“当听到库房说医疗物资放不下的时候,那种‘幸福的烦恼’,我们是期待了很久很久的。”

床位保障战是武汉保卫战的关键一役。疫情快速蔓延阶段,抓住“床”,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疫情防控的“牛鼻子”。床位保障是物资保障的重中之重,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求的关键举措。

“开床”(增加救治床位)难在哪里?孙志诚总结为四点:代价高、难度大、资源不足、决心难下。当时,武汉由于始终做不到对疑似患者应隔尽隔、对确诊患者应收尽收,导致交叉感染问题严重,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时间窗口。

原定“开床”目标是:用10天时间增加7万张治疗床位。结果,经过艰苦努力,仅用3天,到2月16日,不仅收纳了之前所有积压的确诊病例,还开始实现“床等人”。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人等床”现象。

随着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工作中心转向加强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医疗设备能否应配尽配,对降低病亡率意义重大。物资保障组通过对接前方救治需求与后方生产供应,累计向湖北省供应医疗设备达23万台(套),其中,呼吸类设备2.3万台(套)。

据孙志诚介绍,随着大批呼吸类设备的持续投入,2月中下旬,武汉的日死亡病例数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

“当灾难来临,我们每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快不快、够不够、到位不到位,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万劲松感慨说,责任和担当更来源于这份斯土与斯民的生命关乎。

经此一疫复盘得失

会后,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郭灿垚向记者表达了感动和振奋。“听了几位逆行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很受鼓舞。他们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更加确信,作为一个发改人,要有责任、有担当、有底气、有决心,更要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用实际行动许党报国。”

把家国大义扛在肩上,把百姓冷暖装在心里。这7位千里逆行的战友,共同经历了武汉的雪花、梅花和樱花,挺过了疫情防控的至暗时刻,迎来了盛开的桃花、杜鹃和睡莲,看到了武汉的重启和重振。

3个月栉风沐雨,92天日夜奋战。对他们而言,武汉的这段经历,足以成为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吴君杨在离汉返京之际,写下这样的诗句:“战疫恢宏动大地,山河无恙春光沐。”吴丕达感慨说:“幸有岁月可回首。”刘琼动情地畅想:“将来我可以告诉我的孩子,爸爸曾经为那些英雄披过‘战袍’、送过‘武器’,还为湖北卖过茶叶、香菇和小龙虾。”

真挚赤诚的感恩、热泪盈眶的感动之外,几位同志都谈及了反思和建议。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此次抗疫体现出全国一盘棋、特事特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

比如,大家谈到,我国现有的应急物资保障,只能满足小型、点状、短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必须下力气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我国在部分高精尖设备自主生产制造方面还存在短板,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高精尖设备缺口还主要依靠国内紧急征调和国外紧急采购等方式满足,亟须迎头赶上,提升先进装备制造能力。

“近20年来,我国经历了SARS、ME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多次疫情的考验,随着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新发、再发传染病检测需求的增加,要求我们具备较多数量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孙志诚直言,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的实验室数量非常少,与先进国家差距十分明显。对此,他建议,国家、省级疾控中心应进一步强化疫情检测、决策指挥、应急处置和重大科研等方面能力,加强P3实验室、应急作业中心等方面建设。同时,进一步构建覆盖全国、全域监控和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早期识别、科学评估和及时预警。

“湖北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体现了较好的由平转战的能力。但平战结合这一治理能力,还要不断完善提升。”吴君杨建议,要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酒店等针对性改造,形成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

孙志诚认为,有必要明确大型医疗机构作为重要医疗基础设施在大城市运行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平战结合。在医院建设中多留有一定空间,对医院的床均建设面积、重症监护病房面积方面提高标准,为战时扩大救治能力预留空间。

马克思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几位抗疫战友说出了和台下听众们共同的心声——

经此一疫,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

经此一疫,我们要更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

经此一疫,我们更加坚定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任务挑战,把制度坚持和完善好,把队伍塑造和凝聚好;

经此一疫,我们更加自觉地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经此一疫,我们更加清醒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

经此一疫,我们更加坚定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携手,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