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2020-06-12 15:31:20 来源:本网专稿 编辑:李艳婷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蒋良明

近年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提振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迈出坚实的步伐,据统计,截至目前,北川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建成了全省最大规模的白芨种苗繁育基地,成功打造75万亩以中羌药材、精品茶叶、高山蔬菜、精品水果、优质魔芋“五大特色基地”。北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绵阳市第一、四川省前列,连续五年获评“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日前,记者跟随绵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驻绵中央、省、市媒体采访团,通过实地走访永昌镇宝林村、安昌镇建国村、永安镇永明村、擂鼓镇南华村,禹里镇望江村等村寨,深深地感受到了羌乡的巨变。

永明村:产业发展兴旺 民风淳朴和谐

“以前的永明村,那是基础条件差、村容环境差、经济发展差、治安秩序差、群众习惯差的典型代表,没有水泥路、没有农业产业、没有保洁员,随处可见的是垃圾乱扔,游手赌博,邻里吵嘴……村民普遍是懒散的状态。”见到记者,村支书任爱萍如是说。自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村风村貌截然不同,精神面貌的提振带动了产业的兴旺发达。

永明村凤凰李基地

永明村地处北川县西北部,永安镇北部,是一个边远山区村,以山地为主。共辖4个村民小组,245户658人,产业以猕猴桃、凤凰李、生猪养殖为主。2015年以来,永明村着力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三新”家园、“四好村”创建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开设“道德评议堂”、开展星级文明户评定,以志愿积分兑换为抓手,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共抓,群众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该村成立了4个志愿服务中队,制定志愿服务清单,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目的是希望让志愿服务成为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全力创造邻里相帮,守望相助,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通过党员群众一起努力,群众感恩奋进,目前,整个村子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画面,产业园逐渐壮大。近年来,该村获得了省级“四好村”、省级“三新”家园示范点、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宝林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发展

永昌镇宝林村地处永昌镇西南,13个村民小组513户1198人,2014年被认定为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172人。2017年经省市县及三方评估机构验收,顺利实现村退出和户脱贫目标任务。目前,该村正坚实地走在小康路上。

宝林村的扶贫赶场日

采访当天,正值该村推出的扶贫赶场日(羌语:德衣布),据该镇消费扶贫负责人林德育介绍,在村上设置农特产品交易区,目的是解决农村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持续稳定增收,通过消费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该村坚持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局,构建美丽文明新家园、和谐淳朴新民风、优质健康新生活,有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有机融合各方帮扶的外在作用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该村在大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的同时,抓实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宝林村引进热带鱼养殖300亩,建成稻田养鱼基地450亩,宝林生态优质大米、鱼已成为宝林另一张闪亮的名片;发展藕虾共生基地75亩,建成规模化养鸡场1个;发展中药材 60亩、青花椒基地300亩、经果林200亩、蚕桑基地40亩,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在为期一天的采访中,媒体记者还到禹里镇望江村高山缓季节枇杷产业园、安昌镇建国村蓝莓产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深入采访,切身感受到了文明之风已经吹进了羌乡的山山水水,正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北川乡村振兴的步履才得迈更加稳健,人民的生活才越来越富裕。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